劉奕(吉林大學)。
那天正值春節,本該是喜慶的一天,但是在上門的過程中,很多人也有了新的煩惱。 最近幾天,在社交**上,“給的年錢快趕上1個月的工資了”“我付不起年錢”等話題異常火爆,連續的年錢不僅增加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也讓很多年輕人感到壓力。
作為中國傳統新年文化中一種獨特的“儀式”,年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承載著許多人美好的新年回憶。 一方面,年錢的意義是豐富而美好的,當長輩們將手中的紅包遞給年輕一代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身心健康、平安順遂的祝福,代表著長輩們對年輕一代的關懷和希望, 這是乙個美麗的新年祝福。另一方面,收集年錢不僅是孩子們過年最大的希望,更蘊含著時間的流逝和親情的豐富。 也正是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為春節增添了節日的氣氛,讓很多人一提到年錢,就能想起童年的親切溫馨回憶。
從這個含義出發,年錢不僅承載著親人的祝福和期待,更關係到年文化的流傳和傳承,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然而,這些年來,年錢逐漸“變味”,在很多地方,有的人“爭面子”思維,互相比較,也有人要跟進,讓年錢從之前的10元、20元、50元漲到了最低的200元, 500元,甚至幾千元,彷彿誰給的錢少了就丟了面子,而年錢的漲潮不僅給老年人帶來了負擔,還被很多年輕人列為春節“三山”之一,也被嘲笑為“壓力錢”。
要知道,年錢和情感親密的多少不能簡單等同,親人之間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不斷公升溫,不是用紅包的厚厚來衡量的。 雖然年錢沒有具體的標準,但年錢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不要為了面子而盲目比較,只要用心和祝福到來,年錢也會完成它應有的使命,以免讓年錢成為比較的工具。 事實上,比較誰給的錢多等行為,不僅有可能增加自己的經濟壓力,造成親朋好友之間的差距,因為他們付出的多而少,還讓這種比較的趨勢蔓延到孩子身上,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從長遠來看,這種“偏離”的習俗也會淡化祝福本身的意義,助長比較和奢侈的壞習慣,對整個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保護年錢的本意和善意,“減輕”紅包的負擔尤為重要。 近年來,國家文明辦高度重視農村風俗文明的培育,如高彩禮等,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關部門也要為年錢“減壓”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解決源頭問題。 例如,在農村地區,通過樹立示範,將年錢的合理分配納入村規章制度,可以逐步改變不良觀念,堅決對比較、浪費年錢的行為說“不”。 同時,個人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年錢,不要比較,不要隨波逐流,不要過度,理性看待年錢,不要落入比較的怪圈。 當然,這種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讓年錢回歸初衷,保持這傳統真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