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對海外需求放緩和全球**鏈重構壓力,中國出口展現出強大的韌性。 中國正在積極擴大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有效對沖發達經濟體出口的下降。 面對全球**鏈的重組,汽車、船舶等產品取得了突破。 民營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外貿經營者,發揮著重要作用。
展望2024年,考慮到海外經濟低迷、人民幣公升值、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摩擦加劇等不利因素,外貿韌性能否持續? 出口前景面臨哪些挑戰? 近日,沈建光博士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展望2024年:出口韌性之年》的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解讀,詳情請參考以下內容。
首次發表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2024年1月18日)。**請註明出處
2023年,面對海外需求放緩和全球**鏈重構的壓力,雖然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總額將有所下降,但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總額仍將保持正增長,佔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仍將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 表現出很強的韌性。
展望2024年,考慮到海外經濟下滑、人民幣公升值、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摩擦加劇等不利因素,出口前景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穩外貿和外資仍是關鍵。
在世界收縮**下,中國出口展現出韌性
從全球比較來看,中國的出口表現還是不錯的。 2023年12月,以美元計算的出口增長反彈至23%,連續兩個月正增長。 2023 年全年,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總額下降了 46%。儘管受到海外需求放緩、全球**脫鉤、出口下滑等因素拖累,但出口增速高於2022年(5.6%),但放眼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出口仍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世貿組織資料顯示,2023年前10個月,除墨西哥、英國、歐盟外,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普遍陷入負增長。 中國出口的降幅小於俄羅斯、台灣、南韓、亚细安、加拿大等經濟體,與印度基本持平。
因此,中國的出口份額仍然很高。 疫情爆發後,中國“保護市場主體”的政策取向與美國和歐洲實踐現代貨幣理論(MMT)“保護需求”的政策取向相輔相成,有效彌補了美歐等經濟體的供需缺口。 WTO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全球出口份額一度達到150% 歷史最高水平。
疫情過後,面對全球生產秩序的恢復和產業鏈的重組,我國出口份額仍高於疫情前水平。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出口份額保持在142%。雖然與 2021 年相比 150%的高點已經回落,但仍明顯高於2019年大流行前的13水平1%,外貿韌性持續顯現。
中國推動多元化發展,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正在積極擴大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有效對沖發達經濟體出口的下降。 2023年,中國vs俄羅斯(469%)、非洲(75%),對印度和拉美的出口也好於整體。
就份額而言,拉丁美洲(73%)、非洲(51%)、印度(35%), 俄羅斯 (33%),總份額為191%,明顯高於亚细安、歐盟和美國。 亚细安出口份額回落至155%,但仍高於歐盟和美國。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19個47萬億元,同比增長28%,佔466%,規模和比例是該倡議提出以來最高的。 這意味著,這對我國出口的穩定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之下,隨著全球產業鏈的重組,中國對美國的興趣越來越大(-13)。1%),歐盟(-10%)。2%)的出口出現兩位數的下降,出口份額降至148%。其中,美國出口佔比創下1995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歐盟出口佔比也創下2003年以來新低。 同時,日本(47%)、南韓(44%)、台灣(20%)。
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汽車和船舶出口取得了突破口
近年來,全球**鏈呈現區域化、去全球化趨勢,重要環節和關鍵產品呈現本土化、近岸化趨勢,對我國出口產生了較大影響。 例如,2023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將下降108%,佔2019年出口總額的29%2%下滑至249%。在品類層面,自動資料處理裝置(計算機)和積體電路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
然而,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全球**鏈的重組,汽車、船舶等產品取得了突破
中國汽車出口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出口的最大亮點。 近年來,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出口規模逐步擴大。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為522萬輛,同比增長57輛4%,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借助科技創新和完整的產業鏈,我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新能源汽車(NEV)是汽車出口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2023年電動乘用車出口量達177萬輛,同比增長67輛1%,即每三輛出口的汽車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 受此帶動,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產品出口總額為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9%。
此外,船舶出口也表現強勁。 2023年,中國船舶出口額接近276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全國造船完成量、新訂單和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均呈現兩位數增長,國際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均首次超過50%。
民營企業在外貿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2023年,我國有進出口記錄的外貿經營者數量將首次突破60萬家。 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22家4萬億元,同比增長63%,佔535%。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家6萬億元,佔進出口總值的30%2%。私營企業的主要作用得到加強,具體而言:
首先,民營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外貿經營者。 2023年,民營企業將佔中國外貿總值的53%5%,增加31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數量佔86家2%,創歷史新高。 此外,中國出口的自有品牌產品中,有66個4%由私營企業完成。
二是消費品進出口額中,民營企業佔681%。民營企業技術實力持續增強,在高科技消費品出口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在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進口中占有主導地位,在服務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民營企業在開拓新興市場的同時,要保持對傳統市場的韌性。 2023年,民營企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出口將增加92%,對歐盟和美國等傳統市場的進出口分別增長%。
2024年中國出口韌性將經受考驗
回首2023年,中國外貿韌性持續顯現。 2023年8月以來,出口同比降幅持續收窄轉正,區域、品類、企業層面不乏亮點,全球份額仍高於疫情前。
展望2024年,出口前景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考驗著外貿的韌性。 首先,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GDP增速將從2023年的2.2%上公升6% 至 24%。其中,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大幅回落至16%。隨著美聯儲加息的滯後效應不斷顯現,美國經濟“硬著陸”風險依然存在; 歐元區經濟增速保持在07% 低。 近日,歐洲央行副行長德金多斯表示,歐元區經濟可能在2023年底陷入衰退,並可能在2024年繼續掙扎。
其次,人民幣公升值不利於出口。 隨著美聯儲加息週期的結束和2024年降息週期的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穩步上漲。 這意味著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支撐作用將減弱。 截至1月15日,美元指數報1026、較2022年9月高點折舊10%以上; 美元/人民幣 (USD/CNY) 在 717. 人民幣較去年9月的低點公升值約23%。
第三,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對出口影響深遠。 2023年,中國對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將大幅減弱,背後是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和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詳見本專欄《產業鏈轉移如何影響中國出口? 截至 2023 年 11 月,中國商品僅佔美國進口的 13%9%,下降 42個百分點,下降的由亚细安、墨西哥、加拿大等填補。 自 2022 年下半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也急劇下降(見本專欄“提防外國直接投資趨勢”)。 考慮到日益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可能會繼續抑制中國的出口。
最後,“新三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會引發摩擦。 2023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將對歐盟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10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調查。 路透社1月12日稱,歐盟委員會調查人員將在未來幾周內訪問中國汽車製造商,以核實是否徵收懲罰性關稅。 考慮到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出口的重要驅動力,潛在的糾紛可能會增加出口的不確定性。
回顧以前的報告:
產業鏈的轉移對中國出口有何影響?
謹防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成為一種趨勢。
日元會在2024年繼續公升值嗎?
2023年全球經濟:加速分化之年。
美元如何影響世界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