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熬到春節復工的第乙個週末了,大家肯定第一周都亂七八糟的,所以今天繼續釣魚亂是合適的。 說到現代人熟悉的招搖或消極自由,莊子其實很有發言權。 我們甚至可以說,腐爛是一種文化基因。 當然,這樣說就是侵犯。 莊子的自由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智慧的境界:游泳。 莊子的《流浪遠去》是這樣寫的:“冥界北方有一條魚,名叫坤。 坤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不知道它有多少千里; 化作乙隻鳥,它的名字叫彭。 彭的背影,不知走了多少千里; 憤怒地飛翔,它的翅膀就像從天上垂下來的雲。 它是乙隻鳥,海洋會向南遷徙。 南冥王,天池也。 這個形象所呈現的傲慢與自由感,構成了許多中國人對自由的理解,即無拘無束的自由。 但要真正理解《逍遙遊》,就是回到莊子的思想體系。 事實上,這種自由很難為思想鋪平道路。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對《莊子金珠》的解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養成這種人生態度的,以及他所說的自由是什麼意思,以及如何實現自由。 在莊子時代,所有的思想流派都對那個時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同思想流派的態度完全不同。 我們最熟悉的是孔子的周遊世界,面對腐朽的世界,他試圖深入干預世界,借助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莊子的態度是拒絕世界,尤其是面對權力的召喚。 當乙個國家的丞相,拿到很多錢和地位,聽起來不錯,但他不想被束縛一輩子,這是莊子的回答。 莊子鋸,當你活在世上時,是無法逃避世界的,但你可以與世界保持距離。莊子有乙個眾所周知的想法,“游泳”。 游泳的姿態是要與世界密不可分,這是莊子對待世界的態度。 莊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 因為莊子時代是乙個難以樂觀的時代。 他有一句話,“下輩子等不及,追不上前輩子。 緊接著,他說:“世界上有一條路,聖人就是聖人。 世上沒有辦法,聖人就誕生了。 意思是說,如果世上有辦法,聖人可以出來積極做事,成就事業,但世上沒有辦法,聖人想著如何保住性命,熬過亂世。 莊子面對的是乙個沒有道的世界。 “下輩子等不及,前世不去追求”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人無法選擇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莊子只能活在讓他無奈的當下。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也不足以讓你依靠,那該怎麼辦呢? 儒家思想要積極進入世貿組織改變世界,莊子希望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到生存的空間。 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讓我們的生命免受傷害。 如果說儒家更關心秩序,那麼莊子更關心的是個人的生活,即如何在亂世安定下來。所以他是乙個冷酷的世界旁觀者。 儒家和莊子的態度,其實是歷代知識分子對待世界的基本態度之一。
在當時的世界上,乙個國家的所有關鍵點基本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 作為乙個知識分子,要想改變時代,唯一能做的就是換君主,當皇帝。 但你不能保證你遇到的君主會是乙個很好的傾聽者。 莊子看透了天下,他想,如果不能改變君主,你說的理想道德秩序和治國策略豈不是化為烏有? 甚至可能有危及生命的疾病。 最好一開始就不要嘗試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所以莊子選擇不進入這個局面。 莊子的“心齋”是指心靈可以在完全平靜的狀態下,沒有任何慾望、執著或偏見地在世界上徘徊,沒有任何衝突。 面對這個世界,一定有一種不為所動的心,不為所動的心不是偽裝的不為所動的心,而是乙個超然的世界。 因此,莊子更看重無意的,即對知識的排斥。 這是什麼知識? 再次,以儒家思想為例,他們認為知識和美德很重要。 人要有知識,要有學問,要修身治國,要平天下。 而莊子則認為,只有忘記人類的知識,才能對世界有自己的理解。 在動盪的世界中,莊子選擇的道路是撤退。 離開乙個空間,你將能夠到達生活可以安定下來的地方。 不要想著拯救世界,也不要為了拯救世界而積極學習無窮無盡的知識和才能。 你應該是乙個沒用的人。 莊子常說“無用之用”。 例如,有一棵樹叫做橡樹,在木匠看來,如果把樹建成船,它就會下沉; 建築工具會迅速分解; 建造的柱子很快就被蟲蛀了。 正是因為橡樹樹幹沒用,所以沒有人砍掉它,但它最終長得很大,壽命很長。 當然,莊子並不是要把我們都變成瘸子。 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心成為一顆無用的心,做乙個散漫的人,而不是乙個物質的人。 莊子試圖揭示這個世界的艱辛和無助,進而提出安全空間的重要性。 人們必須首先安定下來,與世界保持距離。 在此基礎上,我們或許能夠找到處理我們與社會關係的新起點。 有了這樣的起點,莊子特別批判了一生對外國知識的追求。 《莊子內章》中有一篇名文,說:“我的生命有盡頭,知識沒有盡頭。 有盡頭,就沒有盡頭,它就消失了! 那些已經知道的人走了! 善沒有近在咫尺的名字,惡也沒有近在咫尺的懲罰。 州長認為他可以保護自己的生命,他可以過一輩子,他可以養活他的親戚,他可以過他的一生。 “核心事實是,一輩子不斷的知識會把你帶到乙個你無法理解的世界,這是非常危險的。 生活不是為了知識,知識是為了服務生活。 儒家以道德秩序為核心,人們可以自殺成為仁者,可以為正義犧牲生命,都說道德高於生命。 但莊子認為,這些東西是次要的,相對於生活而言是次要的、從屬的東西。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莊子是超越道德的,他不在乎善惡,他覺得善惡是錯的。 莊子的核心是“以開放的心態周遊世界”和“以總督的命運為經”。 “以開放的心態遊蕩世界”就是清空心靈,暢遊世界上游。 “總督思經”,“總督”其實是人背上的中央通道,什麼是“元都督”,就是說是非是善是惡,而是要順著事脈來玩。
“九品芝麻官”的故事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很熟悉。 在坤人牛刀三事中,莊子對刀特別在意,他說普通古人乙個月換一把刀,乙個更好的古人一年換一把刀,但古定解決牛的主角是古定,他的刀已經用了19年, 而且刀片就像新的一樣,這真是太棒了。為什麼古鼎能讓刀越用越鋒利? 因為他看透了牛,知道牛的所有質地,所以他才能做到字面意義上的“輕鬆”。 古丁看到的那頭牛,不是一整頭牛,而是一頭早已被分解成幾部分的牛。 在解開牛的過程中,古鼎已經和牛融為一體,他不是殺牛的人,而是古鼎,刀鋒和牛一起遊。 這就像一百個思想流派,世界有不同的相處方式。 有些人是儒家,他們積極參與世界,干預世界。 在莊子看來,正確的方法應該像古定的刀一樣容易。 我們生活在乙個複雜的社會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學習如何自由地生活而不受社會的傷害。
莊子的養生不是躲在山林裡,他知道人與社會關係是分不開的,所以他在社會關係中徘徊,尋找旅行的姿態和空間,而不是追逐知識,以終有終。一旦找到生命的縫隙和巡航的姿態,其實縫隙中可能有無限的空間。 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滋養心靈。 要滋養心靈,首先要解開人們心中的結。 我們一定要擺脫對名利的執念,這樣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在縫隙中找到無限的空間,在其中暢遊。 所以,莊子所追求的人生,才是真實的生活,是真實的人。 在當今社會,莊子的態度可謂是“平躺”。但恐怕他不是乙個單純的、被動的躺平,要像廚師一樣自在,在有限中尋找無限,需要對世界有很深刻的理解。 那麼什麼是真人呢? 在《大夫》一文中,莊子談到了做乙個真實的人意味著什麼。 綜上所述,乙個真實的人不是算計的,而是無意的,乙個隨波逐流的生活。 他在《物論》中說,“古人真人不睡覺不做夢,無憂無慮。 “就是你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那是因為你沒有心,你不是天天追求各種慾望,所以你感受到的才是真實的生活。 因此,對於莊子來說,真知才是對人生的真正理解。 莊子不同意孔子的仁義、道德,他還以嚴暉和孔子為主角,編造了乙個師徒對話的寓言。 這個寓言的核心是遺言,莊子戲謔地否定了儒家思想。 從忘仁義,忘禮樂,到回歸本真境。 在莊子看來,有仁義,仁義就成了障礙,有禮節,樂樂就成了枷鎖。 不難看出,莊子有一些極端的想法。 他還說過一句名言,那就是“在江湖中忘了彼此,也不願和睦相處”。 莊子的意思是,如果每條魚都能在江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它們就不需要愛,甚至連愛和被愛的意識都沒有。 “魚是水做的,人是道做的。 用水做的人穿過池子,吃水。 那些彼此和諧的人是從無到有的。 所以說:魚忘江湖,人忘道教。 “魚忘了江湖,人忘了道教,就像魚兒在池塘裡游來游去,只要有水,就沒有別的要。 那些經歷過神的話語的人也是如此。
在《東惡西毒》的結尾,我們來看看開頭提到的逍遙遊是什麼意思。 《逍遙遊》是莊子對無助社會的堅決回應。 逍遙遊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大”和“轉型”。 變成鳥,魚變成鳥,魚在水裡游,鳥在天上飛,飛得越來越高,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在天空中飛翔是鳥瞰世界,變成自己就是忘記自己,拋棄自己。 因為在人間,你們是父子,天地之間無處可逃,所以不得不面對這個命運。 你能做的就是從坤變成彭。 如果你不能改變你的形式,那麼你的心就必須改變。 游泳不是脫離世界,而是我們生於世界,然後死於世界。 所以就在這個世界上游泳,與世界保持距離,不要完全沉浸在這個世界裡。 這樣,人們才能達到一種悠閒自在的智慧境界。 這是莊子心目中最高的人,智人沒有自我,沒有心,就不關心這個世界。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莊子是個瘋子,我們可以理解他奇怪的態度。 關於自由生活哲學,莊子的思想是東方思想的代表之一。 而在西方古典文明中,也有許多有趣的解釋。 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波斯帝國的第二任國王岡比西斯做了很多荒謬和瘋狂的事情。 他被認為是瘋子,因為他經常嘲笑習俗。 岡比西斯嘲弄的習俗大致可分為三類。 首先是岡比西斯和波斯帝國征服的地區所尊重的習俗。 例如,在埃及,一頭無法再懷孕的母牛所生的小牛被稱為阿皮斯神。 按照習俗,母牛是被天光孕育並生下阿皮斯的,阿皮斯通常具有一系列的身體特徵,例如烏黑的身體,一旦阿皮斯出現在埃及,埃及人就會穿上戲服,舉行盛宴慶祝。 岡比西斯從埃及祭司那裡得知這個習俗後,並沒有表現出尊重,而是拔出短劍刺向阿皮斯,說:“你們這些愚蠢的埃及人,這個有血有肉的人能被劍刺穿,是什麼樣的神? 也就是說,你們埃及人相信這樣的神。 他還下令整個埃及都不要再慶祝這個節日。 同樣在埃及,岡比西斯進入埃及前統治者阿瑪西斯的王宮,下令將阿瑪西斯的屍體從墳墓中抬出,屍體受到各種形式的**。 岡比西斯故意嘲笑和挑戰各個地區最神聖的事物,並想讓這些地區的人民看到他們長期實踐的信仰被摧毀的後果。 第二個習俗是波斯自己的習俗。 剛說他有**阿瑪西斯的屍體,岡比西斯最終下令燒掉阿瑪西斯的木乃伊。 希羅多德特別評論說,焚燒木乃伊不僅違背了埃及的習俗,也違背了波斯的習俗,因為在波斯人眼中,火是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將人的身體交給神。 因此,“岡比西斯的這種命令與兩國人民的習俗背道而馳”。 岡比西斯對習俗的第三種挑戰形式是改變波斯成文法。 希羅多德記載,岡比西斯愛上了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並想娶她們,但波斯人沒有娶她們姐妹的習俗。 岡比西斯召見了皇家法官,問他們是否有允許兄弟姐妹結婚的波斯法律。 皇家法官們找了很久,找不到允許兄妹結婚的成文法,但又擔心他們會被殺,於是告訴岡比西斯:“波斯國王可以為所欲為。 於是岡比西斯娶了他的兩個妹妹。 他就是這麼做的。 那麼岡比西斯真的可以用瘋狂來解釋嗎? 我不這麼認為。 因為當你認為某人瘋了時,你不是在給出解釋,你是在承認你無法解釋這些事情
作為波斯帝國的國王,岡比西斯統治著從中東到小亞細亞,從埃及到黑海的廣闊領土。 在走遍了不同的地區,結識了不同的群體後,岡比西斯注意到不同民族的習俗大不相同。 最初,他意識到習俗的相對性,拒絕尊重各地習俗的神聖性。 他還不斷嘲笑被征服領土上最神聖的習俗和邪教,使被征服領土的人民認為他瘋了。 但是,如果你想一想,當你環遊世界,看到不同地方的人們崇拜不同的神聖事物時,你是否仍然相信唯一的神聖性? 可能不是。 岡比西斯意識到習俗的相對性和人為性,他認為波斯習俗只是世界上眾多習俗中的一種,與埃及和敘利亞的習俗基本相同,並開始挑戰波斯習俗和成文法。 如果這種解釋是正確的,那麼岡比西斯實際上與莊子有一些相似之處。 世界不同角落的眾生都遵循不同的仁、義、德,人類的習俗越是相對,習俗的真實性就會打上問號。 只是莊子和岡比西斯選擇了不同的方式。 莊子是要尋找世界的縫隙,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去觀察世界,而岡比西斯則要看世界的相對性,去戲弄世界。 當然,岡比西斯是一位擁有強大權力的帝王,而莊子則是一位特別聰明的思想家,他不想干涉這個世界。
哲學家們也看到了人類生活的虛偽,人類為自己創造了各種倫理、道德、生活習慣、習俗和法律,就像洞穴一樣。 當你走出這個洞穴時,你可以看到另乙個有著不同想法和生活方式的洞穴。 只是哲學家們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當你走出洞穴,看到真實的世界時,你就會愛上真正的知識。 莊子也希望成為真正的人,真正了解天地之道,但那東西真的存在嗎? 岡比西斯可能會說,根本沒有“真理”這樣的東西。 於是岡比西斯利用自己的權力為所欲為,為後人留下了瘋狂的形象。 如何看待莊子和岡比西斯的自由,是乙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最後,我想用《莊子流浪》結尾的一段話來結束:“為什麼不是那棵樹,在虛無的土地上,在廣闊的曠野中,無所事事地徘徊,躺在它下面。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環遊世界,並以開放的心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