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嗎? 中國有60多萬家藥店,遠遠超過街上的珍珠奶茶店數量,而且數量超過10萬家。
一位重慶兄弟因拍攝小區門口的藥店而在網上引起熱議,原來乙個小區門口聚集了10家藥店,他自豪地宣稱:“你見過一條街的藥店嗎? “這樣的景象確實很少見。
結果評論區炸開了鍋,有網友表示:“我家附近500公尺開了7家藥店”; 立刻有人站了起來:“200公尺以內有6個,你看到了嗎? 有網友調侃道:“500公尺7,你是鄉鎮吧? “但遠不止於此。
藥店數量的激增確實令人震驚。 據統計,2012年中國藥店總數為42家40,000,到 2023 年,這個數字已攀公升至 6430,000,在短短 11 年內激增了 220,000。
按照常理,藥店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這應該會導致藥品的衰落。 然而,現實恰恰相反,藥品**正在興起。
近日,上海某網友分享了女兒感冒買藥的經歷,花費高達800元,迅速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 不少人在評論區吐槽:“流鼻涕吃藥要交200多塊錢,咳嗽要交300多塊錢,吃了半個多月都沒好過! ”
“還有人說:”第一流花了3000多塊錢買藥! 這些聲音都透露出對藥物***的不滿和無奈。
回想起過去,撲熱息痛只花幾毛錢,現在卻漲到十幾幾十塊錢,真是驚人。 同樣,過去的六合一維生素,三元百片,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百元的30片的產品,成分沒有改變,但用量大大減少,大量的麥芽糊精被摻假。
您可能會難以置信,但開藥店並不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 檢視相關上市公司的資料,我們發現,雖然四大連鎖藥店——益豐藥店、大神林藥店、老百民藥店和易心堂的平均毛利率接近40%,但淨利率僅為5%。
即使是這些規模化經營、管理效益突出的上市公司,盈利也不是很強。
大多數由個人經營的小藥店的利潤率可能更低。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家位於地級市的藥店,雖然年營業額高達300萬,但實際利潤只有15萬,甚至還不如乙個自編的年薪。
那麼,為什麼藥店的數量還在增加呢? 其原因是藥房本身的高轉讓價值。
要追溯這種現象的起源,我們可以回到2008年。 當時,“海王星”在美國成功上市,回國後斥資3000萬元收購了68家藥店,平均每家收購價近50萬元。
這樣的利潤**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入製藥行業,希望能分一杯羹。
現在聽起來可能平淡無奇,但在2008年,北京三環路的房價只有12000元。 從那時起,各大資本開始進入藥品零售業。
2014年7月,易心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隨後收購了海南、山西的藥店**。 在短短一年內,宜心堂門店數量達到3,490家,十年後的今天已增長到9,206家。
這一發展歷程,不僅展現了醫藥零售行業的蓬勃生機,也展現了易心堂在市場競爭中的突出表現。
2015年,益豐藥房和人民藥房相繼上市,加劇了藥房收購熱潮。 在這波質押競爭中,藥店**的收購量一飛沖天,甚至高達七位數——單家店**高達100萬,彷彿是一筆意外之財。
然而,開藥店本身就有利可圖,那麼為什麼這些公司要競相收購它們呢? 答案在於市場占領。 對於資本來說,掌握市場意味著擁有定價權,這是利潤最大化的關鍵。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藥物這麼貴呢? 這背後的驅動力是資本。 收購大量藥店,每家成本高達100萬,自然需要通過藥品銷售來實現。
更何況,作為剛性需求,無論藥品再高,消費者都要買。 於是,資本利用這一市場特點,推高了藥物**,以達到自己的盈利目標。
所以看到這個之後,便宜的藥店乾脆就不賣了。 比如,抗過敏藥“地塞公尺松”,2016年是五支一粒,前兩年漲到142元; 心拍《塞迪蘭》,2015年11元一部,前兩年漲到89元一部。
現在還處於成長期的醫藥資本已經如此猖獗,那麼一旦這些巨頭“成為趨勢”,瓜分市場,會有多可怕呢?
放眼美國,2021年,美國在藥品上的支出為4070億美元,人均1200美元,相當於8500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一。
為什麼這麼貴? 因為美國沒有控制,讓資本跑,把土地押上,病人只需要長期存在,但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了第乙個聯盟,壟斷了市場,價格逐年上漲。
那麼藥店呢? 購買價格高,為了盈利,成本只能轉嫁給消費者。
不過,我們不必太擔心,因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對新規進行了重點介紹,其中包括惡意哄抬價格、串通等,共計11類。
此外,還限制了常用藥物和救命藥物的使用,還對大量非法企業進行了罰款。 就是要告誡這些想做藥的京城,說實話,連百姓的救命藥都別想。
隨著監管力度的逐步完善,藥店和“天價藥”的野蠻增長必將成為歷史!
感謝您的點讚+關注,輸入***獲取更多精彩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