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800餘位國內外代表共同探討“教育走向何方”的命題和世界對時代的關注。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加快培養具有前瞻性、跨領域思維的科技創新人才,抓住科技發展機遇,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 未來技術學院是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實踐,也是抓住未來科技發展機遇,形成引領全球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 如何使未來技術學院真正成為引領未來科技創新、有效培養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加快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公升級,任重道遠。
優化訪問條件,為未來選擇最佳。首先,要嚴格選擇未來的技術學院。 按照“成熟一、先一開”、“分割槽示範、先試、分批開工”的原則,科學培育建設未來技工學院,嚴格把握驗收。 二是要多樣化,制定未來技工院校的招生標準。 招生制度是人才培養的把關人,建立的未來科技學院主要採用“高考+夏令營選拔”、“高考+校內二次選拔”和“預考核”的方式開展選拔工作,將專業能力考核與創新素質測試相結合,旨在選拔真正具有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優秀學生, 前瞻性的眼光和顛覆性的思維。三是要完善動態流出和二次選拔的迴圈機制,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真正選拔具有新的工程專長和創新潛力、有興趣探索未來技術的未來技術人才。
堅持交叉融合,無限可能通向未來。 一方面,要明確跨學科人才培養理念,突破傳統學科的桎梏。 既要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匯、工程文化滲透、醫工融合,又要發展文理融合,整合學科內容,整合學科優勢, 重構學科概念,完善學科協同創新體系。另一方面,創新交叉學科組織體系,探索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 要突破原有的組織架構,以新的部門體系進行跨學科規劃布局,優化學科資源和師資配置。 培訓方式實行知識與實踐並重的跨學科導師團聯合培養方式,培訓方案實現“本科、碩士、博士”的全過程培養機制,在培養和考核過程中,要超越考試成績、一流成績等傳統考核方式, 建立指向未來科研能力的評價導向。
課程經過優化和重構,激發潛能,創造未來。 要對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教育課程進行優化和重構,彌補不同基礎、不同專業學生在交叉學科知識方面的短板,幫助他們建立系統的交叉學科思維,培養廣闊的視野和創新思維,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未來技術學院課程的高標準建設應在現有模組化、專案化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創新,形成以專案為鏈的模組化課程體系,完善專案主導、模組化個性化的未來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科研專案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學生自身的實踐操作,用理論講解代替實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從專案實踐中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未來科技人才的能力。
政學產合力,合力共贏未來。 首先,宗教和國家是相輔相成的。 要深化與未來技術研究院的全面合作,充分發揮全方位創新在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調控方面的引領作用。 二是以研促學。 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未來科技研究院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參與高質量的科研合作,在高強度的科研實踐中鍛鍊自己的科研能力,系統地了解未來可能的研究領域學校與研究院共建科教融合學院,實現學院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推進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教育與產業的融合。 實行雙導師制,實現“學術導師+實踐導師”和“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多方位對接,共同助力新型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
作者:巴英,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