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尹增琦長沙報道。
大城市,小城鎮。 當乙個人踏上這兩個生態系統的土地時,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留下來,為什麼離開?
龍年伊始,記者採訪了來自婁底、安慶、衡南的四位年輕人,他們頗具特色。 在大城市和小城鎮的輾轉反側中,他們離自己想要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奮鬥者**鄧聰:“扎根大城市,讓枝繁葉茂”。
凌晨3點,當全世界還在睡夢中時,鄧聰已經起床,開始準備早餐餐廳的開業。
80後姐妹倆來自婁底市冷水江市。 2002年,鎮上掀起了一股農民工潮,十幾歲的時候也南下廣東謀生。
*,鄧聰在店裡忙著。
這些年來,隨著行業的起起落落,兩人換了不少工作——他們做過工廠,做過旅遊和便利店生意,後來來到長沙做房地產經紀人。 去年,姐姐在朋友圈看中了這家早餐店的門面,開始了新的生意。
我們家裡的所有東西每天早上都賣,所以我們要一大早起床才能做。 “不管冷熱風雨,早起捲麵、準備食材、送外賣已經成了他們的日常,只要周邊學校不關門,店裡就營業到晚上六七點。 小店經營得不錯,但賺了硬錢,時間很少可以自由分配,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做生意很奇怪,有時你已經準備好了,但東西就是賣不出去。 有時我沒有太多準備,但業務不斷來來去去。 *指在廚房準備的食材。
在準備了一天的生意之後,天空剛剛被打磨得天亮。
但大城市可以賺錢,給孩子更好的學習資源。 姐姐鄧琮晚上回家,會陪小學生看一會兒書,還利用業餘時間看書學習。 年初,她順利考取了建築工程中級職稱,現在她正在備考一級建築工程師考試。 “為了做一些兼職工作賺點錢,也是為了以後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鄧聰笑著說。
談及未來計畫,**有長遠的眼光,“不如有穩定的收入,有一定的時間自由自在。 現在早餐店生意不錯,姐妹倆都想繼續開分店,最好是打造自己的品牌。
扎根大城市,讓枝條蔓延開來,成為他們早起晚起的最大動力。
夢想家圓圓的:“讓家的香油香飄遍天下”。
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吃速食麵,奶奶總會倒點香油,很香! 後來去澳洲讀書不會做飯,吃了乙個月的速食麵,那裡買不到純芝麻油,每次吃速食麵,都懷念童年的那一口。 ”
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媛媛從小在自己的芝麻油廠長大,去外地留學後,家鄉的味道漸漸淡了。 從澳洲留學歸來後,媛媛拿到了心儀工廠的offer,在杭州成功開啟了職業生涯的冒險。
袁媛在杭州工作時。
大城市熱鬧、熱情、刺激,但香油的味道卻縈繞在我心中。 小時候爸爸外套上的氣味,芝麻油廠裡叔叔阿姨們的笑臉,留學時的關心。 終於,在一家大工廠打磨了一年之後,媛媛下定決心回到家鄉,參與梁友芝麻油(金良友)的“實體+網際網絡”轉型。
即使有專業的學術背景和社會實踐,當年媛媛開始改造舊品牌商業模式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經歷了新舊思想的激烈碰撞。 60後和95後對網際網絡的看法截然不同。 ”
這種客觀的差異,只能在團隊前進的過程中慢慢執行。 袁媛提到,當她和父親討論新產品包裝時,乙個改變的機會來了。 我爸爸說,這個香油是幾代人記憶的味道,有些老人想把芝麻油送給外地的孩子,但玻璃瓶易碎又貴。 父女倆一拍即合——新包裝做成密封保鮮的鐵罐,讓遠道而來的流浪者也能品嚐到安慶最正宗的味道。
媛媛在工廠準備“安徽老字型大小”申請材料。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媛媛花了一些時間整理舊工廠的狀況。 “為什麼工廠已經經營了幾十年,卻沒有上線? 有什麼礙事? ”
想法慢慢理清後,我開始打磨新產品,改變包裝,探索如何製作內容。 在最著急的階段,媛媛幾乎每天晚上都在集思廣益,還要早上五點起床準備直播。
機會眷顧那些堅持不懈的人,去年年底,經過多次努力,團隊振作起來,進行了新的內容嘗試。
沒想到拍攝剪輯花了乙個小時,不到一天就突破了百萬**量,從此我們終於找到了適合我們品牌和產品的內容方向。 袁媛笑了笑,道:“這件事讓我更加相信,只要時刻有行動,奇蹟就會發生! ”
媛媛每天在芝麻油廠的包裝室工作。
對於未來的“小目標”,媛媛還是希望更加腳踏實地,穩紮穩打航。 “第一步,就是希望它能正式走出安徽省安慶市,讓離開家鄉的流浪者和懷念童年純芝麻香味的朋友都能吃到。 邁出這一步後,我希望讓金良友走出國門,讓世界看到我們的中國品牌和中國品牌製造的安全食品。 ”
這個從安慶出來的女孩,這十年來,去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玩過、生活過,如今她又回到了自己夢想開始的地方,帶著她所見所聞的全世界,回到了熟悉的芝麻油廠。
我曾經想離家出走,因為它不夠繁榮,不夠有趣; 但現在我覺得,我們不是要遠離落後的家鄉,而是要努力讓我們的家鄉在看到先進之後不再落後。 袁媛說。
徘徊者秦嶽:“堅守你的愛情,等待一種可能性”。
二月,當縣城衡南寒暖交替時,乙個靦腆笑容的高個子男人在寒風中推門而入。 他告訴記者,他的筆名是秦嶽,95後在斯里蘭卡出生和長大,直到大學畢業,他才真正跳進了這座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城市。
秦嶽在鎮上的老火車站簽到。
我主修汽車製造和裝配技術,所以我肯定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工作。 陪伴他走過第一次進入社會的壓力和迷茫,是秦嶽藏在心裡多年的愛好。 “小時候,我似乎在'凡事不如,只有讀書高'的影響下學習。 後來,他接觸到了許多文學和歷史書籍,逐漸激發了他對中國研究的熱愛。 ”
網際網絡拉平了大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資訊鴻溝,文書網上交友圈也很多,秦嶽在這裡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 幾年前,漢服熱潮興起,秦嶽也“入坑”,體驗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裝扮。 假期裡,他留著長髮,衣衫挺拔地回到了鎮上,果然,家裡的長輩們“驚掉了下巴”。
秦嶽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笑著說:“老人不上網,也沒什麼時尚。 ”
這個愛好並沒有帶來直接的收入,也和他所做的工作無關,而是他在大城市這個桃花天堂的一隅裡的精神自保。 回到小鎮,雖然身邊有熟悉的人和事,但志趣相投的人卻很少。
過年時,秦嶽在家鄉練習書法。
如何在城市與小城鎮的差異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勇敢進城的小鎮年輕人都要面對的話題。 大城市更加寬容,但仍然擁擠、娛樂和變化; 雖然小鎮舒適貼心,但其相對保守和單一的文化氛圍和社交可能性使鎮上的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留下來。
在外面幹活的時候,秦嶽最關心的是兩位老人。 他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老人對小孫子的照顧可謂一絲不苟。 小時候,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微微駝背背著大包小包接送他放學,還有幾公里崎嶇的山路,秦嶽跟著爺爺走了很多年。
第一次學《陳青桌》的時候,就感受到了作者人生經歷的跌宕起伏,再讀一遍斯文的時候,就覺得不能為了謀生而一直陪著兩位老人。 ”
農曆正月初三,秦嶽和家人一起包餃子。
秦嶽夢想著,有一天,小鎮會像大城市一樣擁有更多的機會。 他認為,近年來,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回鄉工作發展,一切都有無限可能。
當然,我願意回去,我想為家鄉的建設貢獻乙份力量,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讓他們把時間花在彼此的思念和等待中。 秦嶽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於越來越多的小城鎮年輕人來說,城市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小城鎮不再是“回不去”的家鄉。
**還有走出小鎮的鄧聰,回到小鎮的媛媛,還有還在上下路徘徊的秦嶽,他們走著不同的方向,卻奔向著同乙個目的地——有他們用雙手築起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