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唐哲寧 記者鄧勝祥自如城報道。
冬雨連綿,寒風刺骨。 春節前夕,湖南省如城縣馬橋鎮馬橋村朗木霞樓集團古色古香的村民祠堂裡,稚氣未艾的朱雄飛正組織帶領小夥伴們忙碌起來,在20公尺長的五拱香火龍上插上濃密的特製龍香,讓香火龍更加生動威武。
他用草當筆,用香作畫。
這是我帶頭製作的第一條香龍。 今天,大家都可以插上香了,就等著正月初六開始跳舞了,所以期待吧。 “朱雄飛年僅16歲,卻對香火龍的一舉一動有著清晰的眼光,一舉一動都透露著不怕虎的剛出生牛犢的勇氣和敏銳。
本來村里並不打算跳龍舞,但小寶貝傳承了非遺精神,熱情洋溢,讓人深深感動和欽佩。 我們只能給予大力支援和幫助,讓它成為村民們慶祝新年的集體活動。 馬橋村村長朱偉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據介紹,如城香火龍最早起源於唐高宗紅道年間的傳統祭祀,拜龍止雨,拜龍止水,被賦予了風雨豐收、五穀豐收、國家和平的豐富寓意, 它已經流傳了數千年。香火龍按形狀分為香火圓龍、扁龍和特種磺龍等型別,有拱形等不同體型,最長50多公尺,重量至少1000斤。 受技術複雜、成本高、參與人數多、現場秩序維護、安全防範壓力大等因素影響,春節期間一般作為村民集體參加的活動舉行。
在朱薇的印象中,當地的舞龍活動並不少見,但個人尤其是青少年從來沒見過,還是第一次。 “朱雄飛年紀輕輕就想盡辦法打領帶,想盡全身心地跳舞,實在是太可怕了,未來可期! “朱偉說。
專心學習,練“十八種武”。
朱雄飛今年16歲,是如城縣一所職業中學的學生。 多年來,他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動手能力,練習了編織竹籃等手藝。 特別是他對非遺香龍極為熱衷,曾多次到其他村落仔細觀察研究,並用手機拍照學習,全神貫注。
去年,馬橋村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大力推進提公升風格品質專項行動,開展了大規模拆除老舊危險建築,實施了一批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讓村煥然一新。 前不久,朱雄飛回家度假,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後深受感動,不僅用手機拍下了大量美麗鄉村的照片,還忍不住萌生了乙個大膽的想法:親手製作香龍,舉辦舞龍活動讚美新變化, 並讚美美好時光。
舞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費時又費力,成本高昂。 朱雄飛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勸阻,找了三個朋友商量,得到了一致的認可和支援,於是他迅速行動起來,開始做。
這個想法是收集稻草、棕櫚葉和向日葵莖,然後跑到山上砍竹子、砍竹竿、劈竹條。 忙碌了一段時間後,在經常來幫忙的朋友的幫助下,朱雄飛按照自己以前學到的東西畫了設計圖紙,在村民的祠堂裡日夜熱情地工作起來。
山村的冬天很嚴酷,特別寒冷。 這幾天,朱雄飛每天在家匆匆吃完飯後,冒著嚴寒趕到祠堂,先用稻草和粽子葉綁了幾百公尺直徑4厘公尺的“趙公鞭”,然後按照龍頭的順序逐漸綁起來, 龍頸、龍身拱和龍尾,然後將龍腳、龍爪和龍脊綁在指定位置,最後綁上香龍的整體造型。長達20公尺的香龍在竹竿的支撐下,一下子變得栩栩如生。
龍頭的形狀是最複雜的,要準確繫好龍角、龍口、龍鬚、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頭、龍珠等部位,綁龍身、龍尾也要按比例協調,慢做細緻,才能更加逼真, 但也更加豐富多彩。朱雄飛說。 為了讓香龍美起來,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加班打磨和開發,冒著嚴寒一直到深夜。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舞出“風雨”。
鼓起勇氣,無私奉獻,鉚足勁,永不懈怠。 當朱雄飛專心忙腳亂的時候,當地的村民也紛紛來稱讚他。 在村里的積極引導下,村民們紛紛慷慨捐款,共募集到1個2萬多元,用來購買數萬根60厘公尺的特製香插在龍身上。
看到寶寶的後代以遠大的抱負和堅定的行動繼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都非常感動,除了給予經濟保障外,還要齊心協力舉辦活動。 “朱偉說。 目前,馬橋村已制定舞龍應急預案,制定舞龍路線圖,並成立了專門的舞龍理事會,並做好了人員和森林安全、消防安全和現場維護等方面的安排。 屆時,村民們都會自告奮勇地一起工作跳舞,村幹部和派出所也會派人護送,確保活動歡樂、吉祥、安全有序。 ”
努力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成為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者,讓村民過上熱鬧喜慶的生活,從而唱響新時代,歌頌新生活。 從熱情洋溢地帶頭製作香龍,到現在發展成全村都參與的大祭,這幾天的緊張和忙碌,並沒有讓朱雄飛的臉上留下絲毫的疲憊,他似乎充滿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想到手工製作的第一炷香龍,點燃香火後,光芒四射,徘徊在樓下、樓上、樓上新村、渝東等村落,給老人們帶來了2個多小時的歡樂,心中無比激動和期待。 朱雄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