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驥 北京報道
2023年,全球**整體表現將大相徑庭,新股發行市場方面,港股市場和美國**市場募集資金量將出現大幅下滑。 不過,優質發行人仍能得到海外投資者的高度認可和積極認購。 隨著更多優質發行人進駐海外市場,2024年海外IPO市場或將回暖。 同時,在資本市場的壓力下,2023年併購市場相對活躍,預計2024年中國相關併購將繼續增長。 瑞銀全球投資銀行中國區主管朱正勤在近日舉行的第24屆瑞銀大中華區研討會上提到。
相關資料顯示,2021-2023年,A股上市公司將分別完成79、81、67宗重大併購交易,交易總額分別為3358億元、3030億元和2990億元,交易總額總體保持穩定。 A股上市公司完成的主要併購交易以資產收購為主,按行業劃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工業和公用事業等行業。
海外IPO聚焦高質量發行
就新股發行市場而言,2023年港美市場將出現相對明顯的下行趨勢。 從過去五年的募集資金額來看,2020年香港IPO規模為516億美元,2023年約為59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超過50%。 但從發行數量上看,2023年發行數量的下降(約17%)遠低於規模的下降。 這意味著港股IPO市場在2023年將首先缺乏大型專案,專案整體規模普遍較小,整體發行量也較小,因此新股募集金額處於近五年的低位。 同時,美股IPO市場方面,由於2022年和2023年中概股估值水平較低,監管審查整體進展順利,新股市場也相對“沉寂”。 朱正勤提到,上述情況並不意味著海外新市場已經失去了亮點、方向或市場吸引力。 “我們看到海外投資者對優質發行人的認可度非常高。 ”
瑞銀(UBS)領導的半導體設計公司Weir Co., Ltd.(603501上海)以瑞銀GDR發行為例,2023年11月,瑞銀作為牽頭聯席全球協調人和聯席賬簿管理人,協助半導體設計公司韋爾有限公司完成4瑞士民主共和國首次公開發行45億美元,最終發行價為1435 美元,相當於每股 A 股 105 美元。 這不僅是中國半導體行業最大的GDR發行,也是2023年中國科技公司最大的海外IPO,也是自2005年以來中國半導體行業最大的海外IPO。
本次GDR發行案例是滬深港通上所有GDR發行專案首次實現對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溢價,同時GDR發行的基石投資者相對較少,投資者大多來自國際投資者。 這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基本面的認可和對整個公司未來的信心。
雖然2023年港美IPO市場相對承壓,但仍有不少搶眼專案,優質發行仍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我們預計,隨著更多優質發行人進入海外市場,海外IPO市場將在2024年回暖。 展望2024年,就中國大陸市場而言,相應的政策將支援整個經濟的發展。 在海外市場,預期美國利率將穩步下行,是全球新興經濟體發展的良好訊號。 因此,總體來看,對2024年好於2023年的預期較高,具體改善程度取決於各項政策的協調程度和政策實施的深度。 朱正琴提到。
併購市場存在多種行為變化
2023年,在資本市場整體承壓的情況下,併購變得越來越重要。
相關資料顯示,近三年來,A股上市公司完成的重大併購年均總值穩定在3000億元左右。 併購交易的特點仍然是國有企業內部整合,民營企業併購為輔。 交易型別以資產收購為主,尤其是國有企業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具有資產重組特徵的交易。
2024年,我們預計市場仍處於IPO持續優化的過程中,包括再融資、IPO等節奏調整,併購交易有望進一步增加。 同時,隨著鼓勵併購活動的相關監管政策的出台,如在併購活動中增加估值包容性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鼓勵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進一步實現**或重組上市等措施,併購市場將保持活躍。 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孫立軍表示。
除了看好2024年併購市場的表現外,朱正勤還注意到2023年中國併購市場發展中的多種行為變化。 也就是說,併購最重要的兩個方,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和產業投資者,在併購活動中有不同的行為偏好。
從私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投資”還是“退出”,行為都發生了變化。在“投資”方面,從二級市場的整體表現來看,私募股權**開始進行更多所謂的控股性收購,而不是投資於少數股權增長和少數股權。 在“退出”方面,IPO的退出方式在過去佔比非常高,但鑑於目前一級和二級市場的估值水平,併購退出越來越普遍。
對於工業投資者來說也是如此。 “強體”是目前比較突出的併購邏輯。 “一方面,大量行業龍頭企業,結合現狀,在同產業鏈、同行業內進行一些整合併購,提公升運營效率和運營實力。 另一方面,基於當前的市場環境,一些公司已經從過去更多元化的運營回歸,專注於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 朱正琴提到。
在上述變化下,朱正勤預計,2024年中國相關併購將繼續增加,並呈現不同維度的變化趨勢。
具體而言,迎合產業公升級的產業整合和併購趨勢不斷演變。 “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同行業整合的需求已經出現,小參與者會選擇退出,一些企業會選擇聯手。 可以看出,2023年網約車、快遞行業的多起併購事件,都與上述主題有關。 我們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繼續發展。 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最終有利於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朱正琴提到。
同時,朱正勤預計,跨國公司將“進出”更多的中國併購市場。 “麥當勞全球今年做了一筆非常大的投資,那就是購買了麥當勞(中國)當年剝離的部分業務股權。 這其實是“in”,反映了他們對中國消費市場的信心。 另乙個例子是比亞迪收購捷普公司,以下簡稱“捷普”)。在捷普看來,這是“出局”,有利於其優勢。 此外,2023年,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將在中東地區獲得越來越多的戰略投資。 基於當前巨集觀環境,整個國際產業和國際資本的重新布局,將帶來許多併購機會。 ”
在併購活動的整體活動下,在商業觀察中,朱正勤提到,作為一家國際投資銀行,瑞銀參與的併購活動在性質上更是跨界,從全球視野來看,雖然目前併購專案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但單個專案的數量很少, 而買家在估值和定價方面往往相對謹慎。同時,市場較早前熱衷於投資新經濟,現在高階製造業和工業企業的併購越來越多。
預計在2024年、202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由於中國企業在自身行業的整合、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和外資的“流入”,與中國相關的併購活動將越來越多。 朱正琴提到。
編輯:夏昕 校對:閆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