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達。 網際網絡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以及大量生活服務平台的興起,極大地方便了大眾的生活。 然而,此類平台及其相關賬號的高瀏覽量、高關注度和不可替代性,也讓一些人歪歪扭扭地想。近日,國家網際網絡資訊辦公室發起“清明生活服務平台資訊內容整改”專項行動,對聊天約會、網購等20類生活服務平台開展多輪排查,清理違法不良資訊790多萬條,處置賬號170多萬個, 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如果你是“老網友”,一定經歷過以下尷尬的一幕:開啟搜尋引擎,只要輸入人名和地名,就會彈出一些難看的聯想詞;正常瀏覽網頁,卻被**鏈結“傳送”到海外賭場;還有那些隱藏在APP角落或評論區的小廣告,不斷地把你騙進......“刷一天賺大錢”。對於有一定“免疫力”的成年人來說,大多只是“髒眼睛髒手”,只要關掉再用就行了。 然而,網友們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在上網時會感染這些“牛皮癬”,被低俗資訊和賭博營銷所糾纏,面臨的風險不容小覷。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網際網絡資訊辦公室還集中處理了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地圖導航、電商平台、評論、城市生活、實用工具等領域,違規行為多見於搜尋推薦環節。 這不難理解,畢竟生活服務平台一方面是與商家和消費者相連的,所以要承擔起資訊篩選過濾的責任,打造良好的內容生態。 然而,一些**平台不僅表面上缺乏維護和管理,甚至暗中搞付費分流,拿到最高價,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搜尋引擎究竟應該為誰服務?平台在哪一邊?如果平台依託市場支配地位,肆意“夾帶”私貨,操縱引流推機制,趁機牟利,何不“扒使用者羊毛”?事實上,隱性成本被轉嫁給了大多數使用者。
整頓生活服務平台和賬號是乙個相關的環節和立體的過程,其中不僅有老生常談的話題,還有很多新內容、新現象。 有網友反映,近兩年來,在評論區和店鋪資訊中閱讀的“網路俚語”較多,有人使用錯別字、生僻詞、空格、特殊符號等來規避審查。 這也促使特別行動深入發展,準確識別打擊。 近年來,自天下亂象以來,刷水軍的讚美、虛假的推搡、蹭蹭的低俗邊緣,以及網路憤怒頻頻出現,再加上生活服務平台所蘊含的巨大消費力,為“腫瘤”輸血吸氧。 清理一批違法賬號和內容,督促引導**平台健全完善和完善長效治理機制,切斷違法資訊的根源。
在現實生活中,布告欄、電線桿、共享單車表面的各種低俗廣告,就像“牛皮癬”一樣令人討厭,往往成為衛生和清潔的焦點。 網際網絡不是違法場所,整頓涉及大眾衣食住行的生活服務平台,其基本原理和邏輯是相似的。 改進舉報、審查和懲戒機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更廣泛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