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人物趙忠堯,曾假扮乞丐護火,被譽為"無冕之王"。
20世紀初,我國科技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然而,中國學者仍在研究四書五經,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雖然中國建國後加快了工業化程序,但要迅速縮小與世界科技的差距並不容易。 好在當時有識之士已經迎頭趕上,許多留學生從海外帶回了先進的知識,積極參與到中國的建設中來。
即使在相對冷門的核物理領域,也有人在困難中探索它。
中國核物理事業的鼻祖、科學家趙忠堯,他的足跡深深地烙印在國防的道路上。 早年,作為美國留學生,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核物理,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堂核物理課上任教。
他的貢獻因其發現而得到廣泛認可"正電子和負電子對的湮滅現象"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然而,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乙個錯誤使他失去了榮譽。
抗日戰爭期間,他以鍥而不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北京跋涉到長沙,保護了珍貴的50毫克鐳,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保住了火種。
趙忠堯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勇敢,他的事蹟激勵著我們為國家的國防而努力奮鬥。 他負責中國的核物理和原子彈的製造"無冕之王"他的貢獻將永遠被我們銘記。
趙忠堯,浙江諸暨人,出生於1902年,家家世代行醫,但父親趙繼和深知“學醫救不了中國”的道理,主張孩子學科學建設祖國。
趙忠堯聰明好學,成績優異,18歲考入名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數學、化學。 學校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後,他於1924年畢業,本應投身社會,但父親的去世導致家庭經濟狀況一落千丈。
為了謀生,他選擇留在學校當物理助教,邊工作邊學習,第二年拿到物理學士學位。
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葉奇尊受到世界各國大學的高度尊重。 他邀請趙忠堯去北京參加他創辦的清華大學物理系。
葉啟孫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趙忠堯還擔任過物理系的老師,負責實驗室的準備和實驗課的教學。 然而,在學習過程中,趙忠堯意識到中外物理學的巨大差距。
西方在微觀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幾乎沒有研究,既缺乏人才,又缺乏裝置。 這讓趙忠堯感到非常著急。
於是,他決定離開中國,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 儘管沒有國家資助,但他能夠通過借錢和親戚的幫助籌集到足夠的錢,並於 1927 年夏天開始了他的留學之旅。
作為加州理工學院校長,他鼓勵亞洲學生赴美深造,尤其希望能將所學帶回中國,促進國內教育的發展。
1929年,趙忠堯即將畢業時,公尺利根為他安排了乙個簡單的專案,考慮到他的經濟狀況,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安排。 然而,趙忠堯並不滿足於此,他想在學術上有所作為,掌握尖端技術,為國家做出貢獻。
他懇求公尺利根先生改變話題,他的誠意和熱情深深打動了這位國際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最終公尺利根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粒子物理學的早期領域,人類已經揭示了質子、電子和中子等微小粒子的存在,但對它們如何結合運動一無所知。
當時的西方科學家推測,質子和電子可以形成原子核,並且可以向外發射光線,這些光線在穿過物質時會遵循稱為“康普頓散射公式”的定律。
然而,截至 1929 年,“康普頓散射公式”仍然是乙個假設,沒有實驗證據證明其準確性。 因此,公尺利根將觀察射線假設的實驗資料作為趙忠堯的課題,以驗證“康普頓散射公式”的正確性。
這個實驗很重要,是物理學的前沿領域,趙忠堯對此非常滿意。 不過,趙忠堯卻非常專注於實驗,他沉浸在實驗室裡,日夜不停地進行實驗,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
經過一年的努力,趙忠堯終於在研究上取得了突破,發表了一篇題為《硬射線散射》的論文。 本文用詳細的資料證明了康普頓散射公式的適用範圍,揭示了光線穿過重物質後的異常吸收,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關注。
兩年後,趙的學生安德森跟隨他的研究方向,發現了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湮滅現象,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從發現的順序來看,這個獎項無疑屬於趙忠堯。
然而,趙忠堯並沒有被這些榮譽所束縛,因為就在他專心研究物理的時候,1931年發生了“918事件”,日本占領了中國東部的三省。
當時,他在海外,看到了祖國的困難,只想回國教書,報國。
趙忠堯留學歐洲,曾就讀於德國哈羅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期間曾與世界頂級實驗物理學家、“核物理之父”歐內斯特在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 盧瑟福與他人合作。
趙忠堯在實驗室裡表現出色,盧瑟福稱讚了這位中國學生。 這50毫克的鐳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就算你有錢,也未必買不到。
抗戰期間,趙忠堯為了保護這些稀缺資源,幾乎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30年代初,趙忠堯回到北平,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開設了中國第一門核物理課程。 他被譽為“中國核物理的奠基元老”,因為錢三強、鄧嘉賢、朱光亞等新中國早期核物理先驅在他的課堂上得到了啟蒙。
趙忠堯和其他學者的努力推動了30年代中國學術的進步,但這一積極的趨勢在1937年被日本全面入侵中國無情地打斷了。
“七七”事件後,北方的學校大批南下,途經南京、武漢、湖南等地,清華大學則停在長沙。 然而,當學校整體南下時,在南方講課的趙忠耀卻坐火車北上,他想去清華大學的實驗室取回盧瑟福五年前給他的50毫克鐳。
這在當時是中國非常稀缺的實驗材料,對核物理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趙忠堯在戰中回到北平,卻發現北平已被日軍占領,清華園也被毀。 面對這樣的困境,趙忠耀決定去找梁思成教授求助,他想得到50毫克的鐳,這是核物理系的寶物,一旦丟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拿到。
梁思誠雖然擔心趙忠堯的安危,但最終還是被趙忠堯的決心所感動,主動開車送他去了清華園,好在他們找到了裝有50毫克鐳的玻璃瓶,並沒有被毀壞。
為了把這顆珍貴的鐳安全運出去,趙忠堯找來乙個泡菜罐子,把玻璃瓶塞進去,在梁思成的保護下離開了這座城市,跟著難民們南下。
不過,如果趙忠堯當時能買到票,本來可以更快到達長江一帶的,但日軍占領平津後迅速南下,華北基本淪陷。
因此,趙忠堯只能帶著難民逃亡,希望能找到一條安全的路。
時光荏苒,一眨眼,就到了1937年10月。 趙忠堯教授終於站在了湖南長沙的“清華大學臨時校園”前。 然而,當門衛看到乙個頭髮遮住臉、衣衫襤褸的男人即將進入學校時,他誤以為是乞丐,立即攔住了他。
趙忠堯戰戰兢兢地解釋說,他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的任務是保護50毫克的鐳。 門衛聽到他直呼校長梅一琪的名字,非常驚訝。
他立即向梅一琪報告了此事。 梅一琪出來一看,這不是乞丐,而是已經“失蹤”了三個月的趙忠堯教授。 他的頭髮凌亂,衣服破爛不堪,但他的眼睛仍然明亮。
他指著手中的醃菜罐子對梅一琪說:“50毫克鐳安然無恙,這次沒有白吃。 就這樣,中國核物理的“火花”被趙忠堯用命保護起來。
在清華大學學習後,趙忠堯教授帶著先進的核物理知識西行,最終定居雲南昆明,繼續他的教學生涯。 他手中的50毫克鐳一直為他的科學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抗日戰爭期間,趙忠堯在西南聯大工作,被全國人大任命為特使赴美視察核研究工作。 他是第一位親眼觀察核實驗的中國專家。
1946年,他在美國核爆炸試驗“比基尼島”期間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知識。
為了國強,趙忠堯不僅沒有回國,反而繼續在美國學習核物理。 同時,他也關注核**的製造技術,雖然當時中國沒有實力支援研究,但他堅信中國一定有核**。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趙某積極學習和組織實驗裝置,甚至從自己的生活費、貸款費和籌款中購買了加速器部件。 他的努力得到了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約翰的認可和幫助,約翰獲得了早期加速器的許多重要元素。
1950年,中國留學生趙忠堯、錢學森乘坐“威爾遜**”號回國,但在美國被封鎖。 錢學森直接被帶上船軟禁,趙忠堯等人雖然順利抵達日本,但被中情局的**勸阻,沒有讓他們繼續前進。
但他們堅持要回國,這讓美國人非常生氣,他們把他們都關進了美國用來關押日本戰犯的“巢鴨監獄”。
然而,在中國、蘇聯和美國學術界的壓力下,美國最終被迫釋放了他們,但扣留了他們所有的書籍和紙質材料。 好在趙忠堯有備而來,他分批將“加速器”零件託運到中國,讓這些重要物品沒有被美國人阻攔。
歷經千辛萬苦,1950年底,趙忠堯等科學家終於回到了祖國。 他們的回歸立即受到***領導人的熱烈歡迎。
沒過多久,科學家們就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和研究工作中。 而趙忠堯更是馬不停蹄,立刻投身於新成立的“核物理研究所”。
他和學生們共同組裝了中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並在隨後的七年中不斷優化,將其能量從70萬電子伏特提高到250萬電子伏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該加速器在新中國的核物理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推動了核科學的研發程序。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趙忠堯積極推動物理人才的培養,一直被視為核物理領域的權威和典範。 70年代末退休後,雖然國家經濟建設開始走上正軌,但他仍然竭盡全力,承擔起了研製中國“正電子對撞機”的重任。
在他的領導下,我國核物理在80年代有了顯著的提高,90年代開始與世界先進水平進行深入交流。 楊振寧曾高度評價趙忠堯,稱他不僅學術成績突出,而且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能力突出。
他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物理學人才,為國家立下了千年之力,他的事蹟值得中國物理學界一代又一代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