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把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不斷提公升製造業的“智慧”、“綠色”、“含金”。 圖為在佛山照明高明生產基地拍攝的工業機械人。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 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出“建設一批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那麼,提出發展新興產業、開闢產業新賽道的意義何在,又釋放了什麼樣的政策訊號?
應對產業轉型,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從康德拉季耶夫長波週期結合技術經濟正規化轉型的特點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進入了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下引入技術經濟正規化的階段。 發達國家開始規劃產業調整新方向,聚焦數位化、新能源、電子、基礎設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產業鏈、產業鏈、價值鏈轉型重組。 為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引領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興產業,開闢產業新賽道,是適應創新驅動、數字賦能、低碳綠色時代的要求。 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創新要素、創新主體、創新環節的有效銜接,孕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體系整體效率。 通過數字賦能,推動大資料、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運用,促進開放知識的共享和創造,優化知識資源和資訊資源配置,提公升新素質生產力發展; 通過低碳綠色發展,保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打造高效生態產業集群,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高耗能產業,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引領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興產業,開闢產業新賽道,核心在於解決產業公升級問題。 我國部分行業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原因是部分產品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品牌優勢不突出,導致產值高、收入低的問題。 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在產業發展中走創新驅動、數字賦能、低碳綠色之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的技術瓶頸,攻克高階製造的技術短板,提公升先進製造核心競爭力。 實現產業間公升級,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實現生產要素水平提公升,促進人力、技術等後置資本積累; 實現需求結構轉變,促進消費公升級; 實現從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的轉變,推動企業價值鏈攀公升; 實現從聚焦有形生產要素向聚焦無形配套服務的轉變,推動經營方式轉型; 實現向國際質量水平的跨越,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成果與不足。
近年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新經濟比重明顯提高。 以北京為例,我們將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完善和聚焦未來資訊、未來健康、未來製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領域。 2023年上半年,北京新經濟佔全市GDP的38%5%。
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增長,未來產業引領新發展。 以深圳為例,2022年發布《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重點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性布局8個未來產業。 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1039339億元,同比增長83%,佔2019年GDP的41%1%,進一步增加到425%,這是新增長的強勁動力。
三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 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智化技術和綠色技術被廣泛應用,促進經濟結構公升級和產業轉型。 以中國汽車產業為例,中國電動汽車和智慧型汽車在全球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中國車企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生產率,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新興產業發展仍存在短板和不足,產業鏈、第一鏈、價值鏈的現代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不斷提高,但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研發創新不足。 二是高階人才依然短缺。 近年來,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數明顯增加,但掌握前沿技術的人才卻短缺。 三是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四是核心專利存在缺陷。 雖然我國專利數量相當可觀,但企業專利大多以外觀專利為主,高新技術專利很少。 特別是核心領域的專利嚴重短缺; 五是市場潛力未被挖掘。 許多行業要大力挖掘市場潛力,使行業技術進步與市場成熟相匹配; 六是部分科研成果落地不強,產學研應用相結合不足。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成果雖然有所提公升,但質量不高,實用性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的高階化發展。
提公升“資料生產力”,發展新興產業。
一是大力推進開放式創新。 在數字經濟時代,合作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多個合作夥伴同時合作的過程,是共同提公升國際視野、相互學習、共同創造的過程。 通過開放式創新,輔以區塊鏈、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的加入,凝聚全球力量,發揮各方力量,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這不僅需要關注國內區域之間的創新合作,還需要關注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二,加速顛覆性創新。 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傳統產業公升級改造,必須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顛覆性創新技術的應用提供良好條件。 新基建是企業運用先進前沿技術實現跨越式公升級發展的基本條件。 新基建的新穎性在於具有與經濟社會各行各業以及生產生活各個環節融合的潛力,可以利用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賦能多元領域應用,促進多種技術協同, 產品和行業。要積極推進新基建建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新基建,牢牢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新趨勢。
三是全面提公升“資料生產力”。 *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企業、數字經濟的支援力度”。 現階段,中國數字經濟已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然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 在創新發展方面,部分核心技術研發仍有突破空間,網際網絡和人工智慧的算力水平有待提公升; 在協同發展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還不夠,數字經濟對農業賦能有待加強,產業數位化作用有待增強。 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對資料資源儲存、計算、應用的需求顯著增加,被資料中心公升級淘汰的老舊裝置也需要標準化,避免環境汙染,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在開放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資料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會阻礙國內市場統一的整體程序,不利於經濟內外迴圈的有序執行。 在共同發展過程中,也要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推動數字鄉村整體建設。 問題在於機會。 通過解決問題,全面激發更好的“資料生產力”,促進數字技術創新在各產業領域的滲透、覆蓋和應用,有效推動產業數位化轉型,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作者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經濟資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