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記者 劉宇 通訊員 高望):冬天的遼瀋大地被白雪覆蓋。 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撫順市交界處,沈富玉才實驗學校農業生態科普基地溫馨宜人。 自1月2日起,該校小學。
五年級、六年級的孩子要參加本學期勞動課的期末考試,考試題目是“做豆腐”,要用自己播種、養護、採摘、烘乾一年的大豆做豆漿豆腐。
考試“開始。 在教室的講台上看到手搖石磨,六年級8班的同學們圍在老師身邊,聽老師講解豆子如何變成豆漿,以及如何變成豆腐的原理和過程。
緊接著,學生們進入了動手階段。 一名學生用勺子將浸泡過的豆子倒在石磨上,另一名學生轉動手搖器,不一會兒,濃稠的生豆漿從研磨盤的縫隙中汩汩流出。 磨了一小半盆後,老師指導同學們對豆漿進行過濾加熱,香味瞬間瀰漫在教室裡。 隨後,它經歷了凝固、擠出和脫模的一系列複雜操作。 當大家齊心協力小心翼翼地揭開包裹在豆腐上的紗布時,一塊又白又方的豆腐跳到了他們面前。
哦,我的上帝! 欽佩來來去去。 當然,做豆腐的難度係數比較高,有些豆腐組還不是很成形,但老師稱讚了他們的動手精神,並宣布班級通過考試,今年的勞動班圓滿結束。 “做豆腐不容易,這麼小的一塊要花兩節課。 學生們在議論紛紛。 “以後我絕對不會浪費食物了。 楊玉琪同學說。 “我們的勞動班不僅讓孩子們學習農業知識和種植技術以及農產品生產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熱愛生活、尊重勞動、珍惜食物,懂得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原理,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該校小學校長程華說。
對於沈福玉才實驗學校的同學來說,足不出校園,就可以在操場邊緣“身臨其境”地體驗四季的農耕。 為了讓學生上好勞動課,2024年,學校建有2500平方公尺的室內生態科學館和180000平方公尺的室外自然生態基地並投入使用。 據學校科普教育基地主任劉帥介紹,從播種到秋收,老師們全年教學生種植水稻、高粱、紅薯、南瓜、捲心菜等幾十種農作物。 收穫的稻穀要打捆脫粒去殼,白菜要曬乾洗淨,酸菜要醃製,棉花要播種紡紗; 最後,勞動的成品也可以發展成文創產品......孩子們很忙。 五年級一班學生昝一格上了兩年的科普基礎課,他說春天種水稻其實很辛苦,但到了秋天,他看到滿地都是金黃的稻公尺,更何況自己有多開心!
為了開展勞動課程改革的實驗,沈福玉才實驗學校探索多年。 據蘇振民校長介紹,學校在深入研究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先後開發了以“五育融合”為切入點的自然生態教育課程、四季農耕課程、荒野生存課程、中草藥文化課程和勞動教育課程, 以此類推,將德、智、體、美、勞五大方面有機結合,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部門聯合開展活動,實現教育的分級化、系統化、協同化育人,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做出有效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