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年前的這一天,楊明先生告別了我們,留下了“這顆心的光是什麼”這句話,至今仍迴盪在我們耳邊,照亮了我們的路。
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志願者以“破賊之心,走光明之路”為主題,分散到江西大禹、隴南、貴州秀文龍昌、廣東和平、湖南元嶺、河南君縣、浙江紹興等地,紀念楊明先生逝世495周年。 這些志願者懷著對楊明先生的敬佩之情,穿越了歷史的長河,感受了他偉大的靈魂。
2024年1月9日,楊明先生在江西贛州大玉清龍埔安詳離世,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之星。 時光荏苒,2024年1月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陽明心學志願者齊聚隴南陽明心谷和大禹光明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緬懷這位偉大的哲學家。
他們用心去感受楊明先生的智慧和精神,跨越時空的鴻溝,與他進行了深刻的精神對話。 楊明先生雖已逝世495年,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照耀著後人,激勵著人們繼續追求光明和真理。
2024年,明正德十三年,農曆正月初七,楊明先生施展文人的智慧和軍事才能,率領九道大軍進軍九連山和三渾山。 在近兩個月的巡視中,他成功平息了“土匪”,平息了當地的內亂。 他號召建立平安縣,積極建校,普及教育,努力剷除當地人民心中的“賊”。他建立了社會學和鄉鎮盟約,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從此,和平縣成為楊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實踐的重要場所,是楊明思想的主要成熟之地,是他成就不朽事蹟和學術成就的重要場所。
2024年1月6日,陽明心理學志願者林世梅、陽明心理學班主任曾曉文帶領來自河源市五縣兩區的50餘名陽明心理學學生,以及陽明遺址所在地的村民和學生,向陽明先生致敬。 他們懷著崇高的敬意,親身感受了楊明先生的偉大靈魂,穿越了歷史的長河,與這位哲學家進行了深刻的精神對話。
2024年,明無宗正德元年,陽明先生因反對宦官劉進,被降到貴州龍昌(今貴陽西北七十里,岱文縣)任驛臣。 當時,龍昌地處貴州山區,苗族、官僚等族群生活在一起。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楊明先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心即理性”的重要觀點,這是楊明心理學的核心思想之一。
儘管處境艱難,但楊明先生並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他在困境中繼續探索,終於有一天晚上,他意識到,心是感知一切的根源。 這種認識對陽明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時至今日,儘管下著連綿綿的雨,但參加祭祀活動的陽明心靈志願者們依然懷有崇高的敬意,在雨中分享彼此的學習收穫。 雨水彷彿洗刷了他們的心,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了楊明先生的智慧和精神。 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有堅定的信念,用心去感知世界,這是楊明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明弘治十二年,新部冠軍王陽明護送軍部書記王岳的靈柩回君縣老家安葬。 在大陵山腳下,王陽明目睹了王岳墓地的安放。 閒暇之餘,他爬上大嶺山頂,講課討論,留下了《大嶺山福》一文。 明嘉靖三十九年,縣長葛辭在王陽明任教的地方建立了東山書院,即現在的陽明書院。 然而,在2024年,由於年久失修,陽明書院被劉建新改建為玉王寺。
2024年1月7日,為紀念楊明先生逝世495周年,當地約60名幹部、中華文化專家以及外地中華文化領導、志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他們向楊明先生致敬,向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致敬。 在祭祀活動中,大家回顧了楊明先生的生事和思想成就。 他們討論了陽明心理學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和價值,並深入探討了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代社會的問題。
在懷化園嶺這片擁有豐富人類歷史的土地,王陽明首先提出了“向良心”的概念,林則徐也稱讚其為“有好山宜居,無錫秋水為君慶”。 沈從文更是感嘆“心痛”。 這些詩詞和讚美詩,無不彰顯了元陵源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2024年1月7日,56位企業家和地方公職人員齊聚元嶺參加活動,向楊明先生致敬。 他們懷著敬佩之情緬懷著對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緬懷,同時感受到了元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此次活動既是對楊明先生的紀念,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