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中國的“脫鉤”中贏了嗎? 美國農民希望從中國獲得更多訂單的願望如何反映中美之間的互利關係? 台海雷區四起,中美兩國該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南海是世界上最可能發生的爭端,中國能否避免戰爭? 經過多年的謀劃,美國真的脫離了中國嗎?
自2018年川普發起中美經貿戰,試圖引導中美“脫鉤”以來,中美經貿關係一直處於非常奇怪的境地。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製造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對中國工業品的需求旺盛,直到拜登上臺,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即使拜登完全接管了川普時代的關稅,也沒能阻止中國商品流入美國, 而中美之間的**金額在2022年也創下了新高。
但到了2023年,情況就有些不同了,美國商務部最近發布的乙份報告顯示,中美之間的**金額下降了116%,只剩下6644億美元;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203%至4310億,而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赤字也大幅下降,至26十億。 由於墨西哥已超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國,美國從墨西哥進口了高達4756億美元的商品,而美國對墨西哥的逆差為1524億美元。 此外,越南和南韓等美國主要合作夥伴也向美國出口。 到明年,從越南進口的美國的逆差將超過1000億美元。 對印度的赤字也高達440億美元。 從南韓進口的逆差高達50億美元。
這讓很多人認為,拜登**在中國的“部分分離”戰略中發揮了作用,中美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脫離接觸”。 中國評論出版社2月14日撰文稱,中美兩國數量的變化,是過去五年來美國對華“脫鉤”政策的負面影響逐漸積累,在一系列**戰、科技戰的戰術作用下, 金融戰,甚至意識形態戰,中美之間的配額不斷減少,產業鏈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出口的許多商品也從其他相對友好的國家進口。
有很多數字支援,這些理由也很有道理,彷彿拜登實現了中美之間巨大的“脫綁”,中美經貿關係將繼續降溫。 但事實並非如此,中美經貿關係是長期複雜的,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需要考慮更多的國際因素,所以2023年中美經貿關係的變化,其實是由許多複雜的原因決定的。 首先,美國自身的需求發生了變化,2020年至2021年間,隨著世界**鏈條的斷裂,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受阻,從而產生了對中國產品的巨大需求,從而造成了國內產品的短缺。 因此,隨著2022年**鏈條的逐步復甦,美國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商品進口,這讓中美之間的**限額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度。 此外,世界經濟的波動也對中美經貿關係產生很大影響,通常在金融危機結束後,美國的外貿逆差會下降,這標誌著中國經濟回歸正常。 2008年經濟危機後,美國外債赤字大幅下降,2023年的赤字恰逢前兩年的衰退和2023年的復甦。
目前,在全球產業鏈日益複雜的背景下,並非所有產品都從中國所在的產業鏈中解放出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資料,中國對墨西哥的出口總額為4,76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 事實上,墨西哥正在加大對中國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加工,以便在2023年出口到美國,導致明年美墨增長大幅增加,而越南和印度等國家的情況則不一樣。
因此,從一開始到現在,美國都沒有與中國劃清界限。 隨著中國越來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產業鏈,中美兩國在國際商業合作的範圍內不可能完全脫離中國。 此外,美國也發生了一些事情,說明中美經貿關係對中美雙方都有利,任何“解包”行為都會對美國造成傷害。
中美雙邊經貿關係在農業方面也表現良好。 美國農民希望從中國訂購更多產品,這表明美中關係受益的不僅僅是一方。 特別是最近,中國逐漸增加了從美國進口大豆等農產品,這表明中國對美國農業的巨大需求有所下降,儘管與以前相比。 美國農產品代表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並強調不應允許政治考慮影響貿易。 中美經貿往來是互利共贏的,雙方都希望相互開放市場,共同促進雙邊經貿發展。
中美之間不僅存在一流的問題,還有地緣政治問題,尤其是在台海地區。 最近,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變得越來越模糊,給該地區的穩定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在王毅主席與美國代表就防務問題舉行會談時,中方明確呼籲美方對中國和平統一作出肯定答覆,但美方對此含糊其辭。這種模稜兩可的立場使台海局勢進一步複雜化,加劇了該地區的不穩定。
南中國海也是目前該地區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 與台灣海峽相比,南海面臨的地理環境更為複雜。 美國在南海挑戰中國與菲律賓等國,希望通過挑起該地區的矛盾來達到自己的地理目標。 中國必須更加警惕南海局勢,及時採取反制措施,加強自身防禦能力,防止外國勢力干涉南海。
在美中“脫鉤”的眼光下,中美經貿關係遠比想象的複雜得多。 經貿合作不僅體現了兩國的共同利益,而且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中美兩國應加強經貿、地理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謀求共贏,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本文主要從網路收集,如果您有任何相關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