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樓市兩年的調整,相信很多人對房價“永遠上漲”的看法已經改變,買房也越來越謹慎。 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確實沒有相對可靠的抗通脹方法,他們總是會面臨買房保值或將現金存入銀行的選擇。 我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是,就最終結果而言,如果我們被限制在2030年,那麼兩個選擇中的乙個肯定會輸,乙個會贏。
有人肯定會說,未來會發生什麼,誰能說不准,個人判斷只是乙個參考,誰能保證呢? 這是事實,但我們必須知道,當我們做某件事時,我們必須立足於現狀和未來的潛在因素,然後選擇乙個去做,只是為了最大化選擇的勝率,尤其是對於家庭的財富安排。 基於這個邏輯,懂得“2030年,”100萬置業“還是”100萬現金“的人,哪個更好? 我希望它能激勵我們。
無論經濟發展如何,“房地產”和“現金”都將面臨兩個現實:
一是剛性需求越來越少,整體住房過剩越來越突出,房價漲起來越來越困難。
近20年來,房價之所以能夠全面改善,根本原因是城鎮化帶動的新市民剛性需求不斷釋放,但在2014-2015年剛性需求持續下降後,依託全國棚戶區貨幣化、安置的樓盤庫存策略,讓房價再次全面。因此,從本質上講,2015-2021年的這一波房價上漲主要是由政策意志驅動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在去風險去槓桿路徑的指導下,不再有大刺激,否則就會衍生出更大的泡沫。 歸根結底,剛性需求減少了,住房需求急劇下降,正如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何鏗所說,中國空置房屋數量巨大,有14億人住不住。
其次,貨幣**呈下降趨勢,現金貶值速度正在放緩。
一直以來,我們覺得錢貶值快,今年一頓飯100元,明年吃可能要110元,錢越來越不值錢,這成為大家不斷尋找抗通脹目標的主要動力,比如買房保值。 但這種情況在2016年開始發生變化,此後M2的增速已經跌破兩位數,如果不是這波疫情,我們的M2可能在7%左右。 在經歷了三年兩位數的貨幣增長後,到8月底,增長率現已降至10如果不出意外,6%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兩位數以下,直到恢復到正常的下降水平。 原因很簡單,根據經濟增速與貨幣率高度一致的經濟規律,由於經濟增長的下降,貨幣也應貶值,而且隨著我們的經濟基礎越來越大,經濟增長放緩導致的貨幣增速也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這個邏輯,當貨幣貶值時,我們手中存款的貶值率也會相應下降,從而制約房價。 但如果是這樣,這是否意味著省錢具有成本效益? 不一定,因為當經濟增長率下降時,必然會降低銀行存款的利率,促使大家拿出錢消費,以促進經濟增長。 這樣一來,銀行存款利率的下降就會使我們手中的現金貶值,從實際情況來看,利息的損失可能不亞於發行少幣帶來的購買力增加,在大多數情況下,存錢並不是乙個明智的選擇, 就像利率下調了1%,但物價水平可能不會下降1%,甚至可能保持不變,我們應該對此有所感觸。
2030年,“100萬置業”和“100萬現金存款”哪個更好? 知識淵博的人提供建議。
100萬存款的水平是多少? 按照目前全國9800平方公尺的商品房平均價格,差不多是買一套100平公尺的平均價格了。 到2030年,只有7年,不長不短,我們是應該存100萬,還是用100萬換房子,拿著房子來維持財富保值? 建議從兩個方面把握。
一、持有房產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 如前所述,無論如何節約房地產,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促銷的影響因子不復存在,國家不允許泡沫再次被放大,這就決定了未來只有少數幾個城市(人口和資本虹吸力的大城市), 而一些樂觀主義者認為,大約20%的城市,我們是保守的,大約10%的城市仍然有房產保值的機會(因為房子本身也有折舊),這是我們選擇持有房子的大方向。在選對城市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注意位置,至少不要在郊區,還要注意房子的年齡和質量,也就是說,位置好、質量好、年齡比較新的房子是我們持有的主要物件。
除此之外,不建議持有更多的房屋。 究其原因,雖然說三五年內全面徵收房地產稅的可能性很小,但到2030年,土地金融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房地產稅作為替代稅種,應該幾乎要走上歷史舞台。
二是投資資本是不可取的,保本是最好的政策。 這一點,如前所述,當經濟基礎較大時,即使沒有外部環境的干擾,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困難,不是人們的意志轉移,所有企業都挖到極致,所有行業都充分競爭,利潤非常微薄,稍加關注就可能失去, 更何況你還是個門外漢。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的傳統生意越來越難做,原因同樣簡單,當經濟發展越來越受阻時,國家勢必要打擊教育、培訓等各個行業影響國家戰略實現的事情, 影響生育策略,如醫療腐敗,影響社會穩定策略(每個人的收入受到影響,支出成本需要降低)。所以,如果真的沒有出路,房子也不適合買,那你就應該省錢,至少本金還在。 如果你真的想投資,你必須做你確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