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漢朝皇權與相對權權的劃分,我舉個例子:
當時,皇帝和丞相各有乙個“秘書處”,雙方的組織規模不同。
漢朝皇帝有六位商,他們仍然掌權。 六位商是商義、商世、商官、商習、商玉、尚書。 五位上都只掌管皇帝的私衣、飲食和日常生活。 只有尚書負責文書工作,這才是後宮裡的“秘書”。
漢朝初期,尚書的權威地位較低,但卻越來越大。 第一位尚書只是六僧之一,是皇帝的秘書處。
摘自錢牧《中國歷朝政治得失》第一講《漢朝與漢代**組織》。
在中國古代,官吏和官吏之間早有區別,但今天,這種區別已經不復存在,好像人人都是官,人人都是官。
在古代,官吏和官吏的區別是清楚的,簡單來說就是官掌有公章,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說明他有簽字蓋章的權利。
正因為如此,那些披著古裝之類的宮廷劇,都在爭奪兩樣東西,一是玉印,二是虎符。 這兩樣東西,恰恰代表了簽字蓋章的權利,也就是官員的權力。
西方社會,直到今天,只能有一種權力,那就是簽字權,所以西方人的簽字非常重要。 但是在中國,語言學太發達了,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對文字有了極其深入的研究和掌握,很容易鍛造出來。
因此,除非皇帝下令,或蓋玉印或持有虎符,否則就算是皇帝親自批准,也是不可信的。
在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事項上,如調兵、任**等,必須蓋章。
錢牧先生說的是皇帝的“書記處”,在漢代是六上。 六位尚菅中,除尚書處理**事務,即行使公權外,其他五位尚都處理家務,即皇室事務,即行使私權。
中國人普遍存在乙個誤解,認為王室沒有私事,一切都是官事和國事。
之所以說這是乙個誤會,是因為這種對王室事務的解釋部分正確,部分錯誤。
部分正確,在於在家庭和國家的**層面,確實存在著公私分離的模糊區域,因為皇權的世襲性質決定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是在家族內部流通,這也決定了這部分權力的私有化。
之所以還有一部分錯誤,是因為皇權的私人權力與公權之間的聯絡只是乙個小小的聯絡處,即尚書辦公室。
尚書辦公室是名副其實的秘書處,其作用只是皇權與政權之間的溝通。
我們從影視作品中看到,皇帝每天都要去朝廷,所謂朝廷,就是坐在龍椅上,聽大臣表演,當場處理。
如果是這樣的話,皇帝就要筋疲力盡了,大臣們也要筋疲力盡了。
你可以想想北京的紫禁城,你可以騎馬,你可以坐轎子,那裡有極其嚴格的規定。 紫禁城是國家概念中的家,是皇室的私人場所,在天安門廣場內,既不能騎馬,也不能坐轎子。 在皇帝府騎馬,坐在轎子裡,實在是太不敬了。
如果每天都要上法庭,恐怕每天三四點就要起床,坐一會兒轎子,然後穿過天安門廣場,進入大殿。
每天這樣,幾個月,有多少大臣能活下去?
朝廷會議其實是例行公會,有大朝廷會議和小朝廷會議之分,不是一天一次,而是乙個月幾次,其餘時間,如果皇帝需要和大臣們商議,通常是小的議事,在商書房裡。
“上書房”或“御書房”這個名字來源於漢代,即皇帝的辦公室或秘書處,而御書房是皇帝的公職,是專門處理國事的地方。
在沒有朝廷會議或沒有小規模討論的情況下,皇帝如何處理公共事務? 當時,沒有**,尚書,扮演這個**聯絡人的角色。
“商”是掌的原字,後來,“商”字多用於皇室或**事務,甚至用於官職,於是在“商”字下面加了乙隻手,強調用手掌握的意思,成為掌字。
所謂尚書,就是皇帝之書事務的負責人。
比如圖書管理員、抄寫員、送信員,以及為皇帝打磨墨水、洗筆等相關家務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聯絡**尚書。
*如果丞相認為有事要稟報天皇,由聯絡官將相關誦經送交負責聯絡的皇室,並呈書呈給天皇。 而皇帝批准的相關檔案,則由這位尚書送到了丞相府。
這樣的人只起到上傳和分發差事的作用,地位自然不高。 因此,錢牧先生說,“漢初的尚書權威地位低下,後來才越來越大。 ”
後來越做越大,這個位置直接佔據最高位置是有原因的,但是權力很重。
從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無論是皇帝還是丞相,檔案都必須用人的蠟封存,而在實踐中,事情由人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需要用蠟封存的檔案太多了, 而皇帝或丞相根本無法照顧它。
這只能通過秘書來完成。
國家的最高政治、軍事、經濟機密,竟然被一些普通公務員傳出去,實在是太兒戲了。 這些人的地位會逐漸增加是很自然的。
從皇室設立六商的事實就可以看出,漢朝的皇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皇帝掌權,為所欲為。
既然皇權和相對權分立,即**職能的形成,就連皇帝的權力也是有限的,皇帝只是政治權力的平衡者。
用現在的公司制度來打個比方,皇帝其實是公司的董事長,丞相是公司的總經理,是董事會的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