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參與者的不斷增加和產品供應的不斷豐富,為個人養老金體系走向全國奠定了基礎。 但個人養老金能否實現“龍頭高”和甘林的普遍下滑,仍需解決“冷存款”和產品吸引力等問題。
文字:張英新、閆勤文、楊銳
編輯:袁曼
經過一年的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這意味著更多的中國人將享受到這項稅收優惠。 與此同時,機構參與者的新一輪“賽馬”已經上演。
2024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個人養老金制度執行順利,一期工作取得積極成果,下一步將是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一年前的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試點城市(地區)正式啟動並實施。 當時,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公司在內的許多市場機構都在為戰爭做準備,試圖在萬億個人養老金的新藍海中大顯身手。
在多方努力下,個人養老金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過5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據全國社保公共服務平台披露的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2月7日,共有個人養老金產品739款,其中**產品181款,保險產品70款,理財產品23款,儲蓄產品465款。
市場人士認為,參與者的不斷增加和產品供應的不斷豐富,為下乙個面向全國的個人養老金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顯然,個人養老金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再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還需要解決“冷存款”和產品吸引力有待提高的問題。
基於目前,作為金融工作會議“五大條”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參與者期待政策方和制度方的持續努力:適時提高個人養老金繳費上限,降低准入門檻,優化完善催收規則,實現錯位競爭
如今網點個人養老金賬戶任務是40戶,預約推薦人有紅包獎勵。 “2024年1月,某大型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上述資訊。 據他介紹,該分公司最近加大了考核力度,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只有所有員工會加班。
這位工作人員口中的個人養老金賬戶任務,是指在36個龍頭城市和地區之外,擁有個人養老金業務資質的銀行再次掀起的新一輪預約開戶大戰。
個人養老金的參與過程包括“開戶”、“繳費”、“投資”和“收賬”,因此作為入口和獨特的“開戶”,是所有銀行的必修課。
相較於2022年底的開戶大戰,這次我們更加激烈,紅包獎勵更具吸引力。 上述網點工作人員表示,預約開戶、填寫個人資訊後,即表示預開戶成功,等非試點區域正式上線後,賬戶將直接公升級為個人養老金賬戶。
從某地某大型國有銀行的宣傳資料來看,活動期間,每家銀行本地儲蓄卡客戶成功推薦客戶填寫開戶資訊,被推薦人在14天內成功開通該銀行個人養老基金賬戶,推薦人即可獲得50元微信即時折扣, 而且被推薦人開戶成功後還可以獲得50元的即時折扣。單人本次活動最高可獲得5000元。
自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開放以來,大部分具有業務拓展資質的銀行已開始在36個試點城市(地區)開戶。 隨著發放紅包、傳送積分、抽獎等激勵措施的出台,賬戶爭奪戰如火如荼。
此後,在36個龍頭城市和地區開發增量使用者變得越來越困難,賬號競爭逐漸消退。 直到2023年下半年,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在更多城市和地區實施的訊息備受市場關注,大部分銀行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準備工作。
從36個地方的開戶情況來看,其自身零售客戶群的基數,以及開戶過程中激勵的形式和力度,對銀行的實際開戶資料有直接影響。
根據2022年披露個人養老金業務相關資料的銀行年報,部分銀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截至2022年底,興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量排名第一,達到229個160,000; 招商銀行緊隨其後,為165家920,000; 緊隨其後的銀行是廣發銀行(超過50萬)和民生銀行(39520,000)、中信銀行(30250,000)。
此外,據財經網報道,該行透露,2023年12月,某大型國有銀行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已突破900萬; 招商銀行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突破500萬戶。
雖然大部分銀行沒有披露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但《財經》此前從多位銀行家中獲悉,截至2023年2月底,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量排名前六的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郵政儲蓄銀行和招商銀行。
有銀行內部人士透露,從後續情況來看,席位有新的調整,但部分銀行實際差距並不大。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披露的資料,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過5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自2022年11月上線以來,大家都在快速覆蓋銀行的家內住戶數量,2023年這部分使用者的覆蓋率至少會進入第二輪或第三輪,增速可能會下降。 相比之下,新戶更容易覆蓋,隨著後續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的實施,整體增長將更加明顯。 ”
多家銀行表示,到2024年,個人養老金仍將是該行零售業務的重點任務之一。
經過一年的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穩步推進,但如何提高繳費率和產品購買率,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開戶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的存款和購買產品,個人養老業務的發展就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某大型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負責人告訴財經,監管部門和銀行高管一再強調,“不要總是盯著開戶,存款是真的”。
從具體資料來看,個人養老賬戶戶的平均繳費水平相對較低。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有1954萬人參加個人養老金,繳費613萬人,繳費總額142億元。 據此計算,個人養老金賬戶平均繳費2316元,每年不到1元20,000元。
2023年12月29日,在中國社科院第十三屆社保論壇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鄭秉文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從11月25日起實施, 2022年至2023年6月,累計參與人數4030萬人次,存款金額182億元。
可以看出,2023年以來,個人養老金參與者數量持續增加,但家庭平均繳費資料呈下降趨勢。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此前透露,截至2023年3月,已有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超過900萬人完成資金入庫,總入庫182億元,人均入庫水平2022元。
就個別銀行而言,只有中信銀行在2022年年報中披露了相關資料。 該行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個人養老金賬戶為3025萬戶,累計存款金額58億元,平均存款金額167865元。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不同銀行的存款金額和產品銷售的分化越來越大。 某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負責人告訴財經,“開戶數量比同家銀行高出數倍,但實際平均存款和產品購買金額很低,不排除未來客戶流失的可能性。 ”
從存款客戶佔比來看,平安銀行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從客戶人均貢獻來看,我行大約是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 從存款 1從2萬元以上的客戶比例來看,我行是市場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此前告訴《財經》。
據《財經》報道,2023年12月,招商銀行個人養老金繳費金額已超過60億元。 其中,每戶平均存款額位居行業前列,約為市場平均水平的三倍。
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存款資料差異,一方面表明部分銀行在觸達客戶方面是精準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商業銀行等個人養老金市場參與者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除了存款資料,購買個人養老產品也備受關注。 按照監管要求,個人養老金可投資購買的產品主要涉及個人養老金儲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個人養老金公開發售等。
據全國社保公共服務平台披露的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2月7日,共有個人養老金產品739款,其中**產品181款,保險產品70款,理財產品23款,儲蓄產品465款。
近日,有金融機構訊息人士透露,“從市場整體情況來看,銀行儲蓄理財產品佔全國一半,受長期強勢儲蓄習慣影響,各項調查資料顯示,居民也更傾向於購買這兩類產品。 ”
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此前告訴財經,從四類個人養老產品的銷售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5月底,該行儲蓄最多(銷售額佔比超過50%),其次是公開發行(銷售額佔比超過30%),其次是理財保險。
此外,據某大型國有銀行養老金業務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12月底,該行個人養老金產品的購買分布為:個人養老金儲蓄佔比約62%,個人養老金佔比約20%,個人養老保險佔比約11%,個人養老金理財佔比近6%-7%。
不同產品銷售分布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個體養老參與者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選擇產品時的不同心態。
有兩種典型的心態:有的人認為這是養老錢,不想吃虧,所以追求更穩定的收入(選擇儲蓄); 也有人認為,資金存入後短期內無法提取,所以要爭取更高的回報(選擇**)一位股份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
整體來看,從多家銀行內部人士反饋來看,目前個人養老金繳費率和產品購買率相對較低,低於市場預期。
較低的繳費率和產品購買率意味著,即使使用者最初選擇在銀行開戶,他們仍然可以更換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的銀行,而無需充值或購買產品。
只要產品不購買,更換開戶銀行的成本很低,很容易發生遷移。 該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負責人表示。
此前,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徐學明在接受《財經》專訪時表示,衡量一家銀行的個人養老金金融服務水平,不可能通過爭賬來完成工作。
《財經》從一些銀行家那裡了解到,在推動個人養老金業務落地的過程中,由於多重因素,銀行可能出現了畸形行為。
2023年上半年,可以說我們正處於介紹性反思階段,可能會遇到一些業務變形,比如前期一線人員的業績壓力,我們會全力推出個人養老金開戶的推廣,但由於未能讓使用者充分了解業務本身, 客戶投訴率最終會增加。“某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負責人透露。
財經還發現,為了完成開戶指數,一些銀行賬戶經理向使用者明確表示“無需支付資金即可完成開戶”。 有些使用者不知道自己的個人養老金是多少,為了領取開戶獎品或者紅包,就按照客戶經理的指導匆匆忙忙地完成開戶。
在許多銀行內部人士看來,該機構改變其運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個人養老金體系是我國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金保障體系的關鍵部分,但由於是新事物,認知門檻高,使用者不容易快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
華南地區某城市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推廣實踐中,我行注意到,一些被銀行權益吸引的客戶不一定有養老金投資需求,存在空賬現象,有這種需求的客戶也深刻體會到個人養老金相對於商業養老金產品的優勢, 或者考慮現金流占用、資金鎖倉期長、流動性差、收益不確定等,存在開戶意願不高的情況。 ”
從開戶到存款,再到投資,最後到收賬,每個環節都涉及很多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要想提公升個人養老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就要靠加強多方之間的溝通協調。
一方面,加強社行合作,開展個人養老金相關內容的推廣宣傳,官方宣傳將增加業務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同行之間的溝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分享自己的經驗,共同把這件好事做得更好。 上述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就機構本身而言,市場普遍認為,為了讓更多的使用者願意充值和購買產品,機構應該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即幫助使用者增加收益。
根據中信研究報告,個人養老金份額普遍處於淨虧損狀態。 收入表現方面,個人養老金Y股**表現不及預期。 截至2023年12月25日,近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個人養老金**y份額回報率為-133%、-1.74%、-4%、-2.45%,這是淨損失。
養老理財產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總規模1016億元,整體年化收益249%,最大回撤為 118%;個人養老保險產品方面,2022年首批個人養老產品可購買的7款保險產品實際結算利率為4%-57%範圍,其中,穩健賬戶的結算率在4%到5%之間15% 的範圍,而激進的賬戶整體處於 5% 到 5 個百分位7%。與2021年相比,2022年這7款產品的有效結算利率整體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存款利率的下降,個人養老儲蓄的利率與產品推出時相比也大幅下降。 以某股份銀行為例,該銀行的個人養老存款目前年利率為5年,年利率為195%,而在2022年底,當這類產品推出時,相應的資料是: 65% 和 215%。
除了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外,還提到了組織運營能力的重要性。 有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財經》,從涉及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四類機構來看,公司經營能力非常強,總體上比較好。
從產品應用、上線到包裝,公司都會告訴使用者個人養老金為什麼重要,養老金目標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等等,與保險理財公司相比,可以說是形成了降維打擊。 上述銀行家認為,公司多年來在市場上積累的適應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其在面對個人養老金這一新事物時反應更快,圍繞使用者開展的知識普及做得更好。
在反思和修正中,市場參與者認為,個人養老金發展的下乙個突破口在於政策端和制度端的持續努力。
鄭秉文直言不諱地表示,大家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熱情很高,但慣性也更大。 如何使制度參與者成為積極參與者,是當前個人養老金制度面臨的乙個問題。
對此,博鰲亞洲論壇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中國社科院社保論壇上建議,可以考慮“一對一”的個人賬戶式養老金,調動個人積極性。
養老金個人“繳費一人”,雇主“配合一人”。 簡單來說,個人每加入一美元,就變成個人賬戶中的兩美元,這樣個人的熱情就會被顯著調動起來。 周小川說。
提高捐款上限也被視為激勵參與者的關鍵之一。 根據監管要求,參與者每年對個人養老金的最高繳款額為 120000元,輔以稅收優惠。
中國社保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系統研究院副院長金偉剛在接受《財經》採訪時表示,由於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為每月5000元,目前有7000多萬高收入及以上人群月收入超過5000元。 雖然有10人參加了各種基本養老保險4億人有資格設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但由於大多數人實際上並沒有享受到相關稅收優惠的好處,會影響參與制度的積極性。
從之前和客戶的溝通來看,基本上還是覺得不夠吸引人。 對於眾多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優質客戶,12萬元的金額還是有點低; 對於其他客戶來說,他們會覺得這個金額與他們關係不大。 ”多家銀行個人養老金業務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低額也會造成產品創造者提供差異化產品的動力不大,這也是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與市場上其他產品相比沒有明顯優勢的原因之一。
此外,據《財經》多位接近監管的業內人士透露,在推進個人養老金工作的過程中,監管組織了多次調研,後續加大有問題需要考慮,但具體推進速度尚不清楚。
此外,降低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門檻也被市場提及。 中國銀保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梁濤在中國社保院社保論壇上直言不諱地表示,建議適當放寬個人養老基金賬戶開戶限制,不再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作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前提條件。
據《財經》多方了解,不久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召開了個人養老金政策座談會,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不再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作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前提。
此外,催收過程中規則的優化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2022年11月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個人養老基金賬戶關閉,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參與者可以按月、分期或一次性領取個人養老金。 具體而言,它們包括:達到基本養老金年齡; 完全喪失工作能力; 在國外定居(境外); 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
在實際業務中,客戶對領取流程還有很多困惑,比如在死亡繼承、大病等情況下是否以及如何提取個人養老金,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 某股份制銀行零售業務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步到位,希望在推廣過程中逐步優化。 我們共同努力,使客戶體驗更好。
就制度方面而言,梁濤強調,金融業要錯位競爭。 建議銀行機構要充分發揮信用渠道高、網點多的優勢; 保險機構應充分發揮聚焦長期養老資本服務、場景廣的專業優勢; **機構要充分發揮自身投資優勢,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創新。
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群體設計養老金融產品,實施錯位競爭,提供養老金理財規劃全生命週期,滿足其個性化、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需求,真正做到個人養老金長期化、年化養老產品,防止簡單盜用。 梁濤直言不諱地表示,要進一步加強投資風險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養老基金投資效率,不斷提公升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
(作者為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