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史達林向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坦白說,蘇聯的工業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美國的幫助和技術援助。 回望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還沒有成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世界陣營不明確,科技也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 當時,大多數技術和裝置都可以自由流通,在西方技術的幫助下,蘇聯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為後來與西方世界的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從1928年到1932年,蘇聯實施了第乙個五年計畫,從1929年到1933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 在此期間,蘇聯急需各種材料、裝置和技術的支援,而西方世界則面臨著材料和裝置堆積如山的問題。 兩種需求的完美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短短十年內相對落後的蘇聯迅速崛起,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蘇聯是乙個建立在沙皇俄羅斯帝國基礎上的落後農業國家,與美國、英國和法國相比沒有優勢。 例如,在1928年,蘇聯雖然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恢復了工農業生產,但其總產值甚至超過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 然而,當年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只有美國的18個,該國99%的農業仍然依賴畜力或人力。 鋼鐵和電力生產也落後。 蘇聯在汽車、飛機製造、化學合成、大型機械裝置製造等新型大型工業領域幾乎是空白的。
列寧和史達林深知蘇聯的落後,他們渴望蘇聯的工業化。 但是,工業化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財富積累,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發展。 顯然,蘇聯沒有這些條件。 因此,為了實現快速工業化,蘇聯不得不依靠國內資金和國外技術援助來尋找捷徑。
蘇聯工業化的初始資本主要來自農民,蘇聯通過農業集體化和貧苦工農剪刀從農民那裡籌集了大量資金。 此外,向國外出口糧食以換取外匯也是重要的資本**。 在技術援助方面,蘇聯主要依靠引進西方的裝置、技術和人員。 列寧和史達林都認為這是必要的。 列寧曾經說過:“乙個馬克思主義社會如何實現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機器與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結合。 他還說:“蘇維埃政權加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系統加上歐美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加上國民教育=馬克思主義社會。 史達林還認為,蘇聯至少落後於西方30年,如果不用自己的原材料換取西方國家的機械裝置,就很難自行發展工業,組織運輸和實現城鄉工業電氣化。
1928年10月,蘇聯啟動了第乙個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的五年計畫。 在接下來的四年零三個月裡,相繼建成了1500多家擁有先進技術和裝置的大型企業。 這些企業的建設主要集中在電力、鋼鐵冶煉、機械製造等行業,其實是為了彌補第二次科技變革的短板。 在五年計畫實施之前,蘇聯的整體工業水平仍處於第一次工業改革階段。 事實上,史達林時代的工業化程序是蘇聯的第二次科技工業革命。
蘇聯的五年計畫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重點是重工業的建設。 這種策略非常罕見,意味著扭轉世界。 主要目的是建立乙個強大的國防工業,確保國家不被外國欺負和顛覆。 其次,方案強調高速建設,全員加班,活力十足,熱情滿懷,用4年零3個月完成整個五年計畫。 史達林曾經說過:拖延就是落後,落後就是打敗。 最後,該計畫的重點是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自力更生的過渡,這也是下一步的重點。
1921年,為了與蘇聯建立**關係,美國商人哈默進入克里姆林宮與列寧會面。 列寧因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並應對西方的封鎖而感到不安,他欣然同意了哈默的提議。 在哈默的遊說和橋梁之後,30家美國大公司成立了美國聯合公司,該公司與蘇聯一起將美國的糧食和工業產品運往蘇聯,然後從蘇聯帶回原材料和礦物。 雖然當時的西方政界對蘇聯懷有敵意,封鎖了蘇聯,但商業交流相對自由。 蘇聯在實施“新經濟政策”時,也吸收了外資和技術。 隨著第乙個五年計畫的出台,蘇聯加快了引進外國技術和裝置的步伐。 例如,1928年,蘇聯斥資100萬金盧布邀請美國麥凱公司設計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的藍圖。 450 名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工作,精心設計和考慮螺釘、螺母、螺栓等細節。 這在工作量和準確性方面是前所未有的。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建成後立即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鋼鐵廠,也是蘇聯第乙個五年計畫中最大的專案。
1929年,蘇聯第乙個五年計畫實施僅一年後,紐約**突然崩潰,開始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深、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不久,銀行倒閉,產量急劇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 這場危機迅速從美國蔓延到蘇聯以外的整個世界。
這場經濟危機深刻地改變了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經濟格局,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發展的走向。 為了擺脫危機,一些國家走上了法西斯主義的道路; 一些國家試圖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危機; 蘇聯將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變成了自身發展的“機會”。
在西方工業國家經歷的經濟危機期間,大量產品滯銷,促使他們競相降價以尋找市場。 在此期間,大量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因工廠停工或破產而失業。 這為當時的蘇聯提供了引進西方技術、裝置、人員和其他資源的絕佳機會。
1929年,美國有1123家公司通過美國和蘇聯與蘇聯簽訂了**合同。 次年,英國還與蘇聯簽署了一項協議,為蘇聯之間的便捷交流開啟了大門。 1931年,德國工業代表團訪問蘇聯後,雙方簽署了關於從德國購買機械裝置的**協議,其中還涉及德國向蘇聯提供貸款。 在此期間,蘇聯成為世界上進口機械裝置最多的國家。 具體來說,1931年蘇聯進口了世界市場三分之一的機械裝置,而在1932年,這一比例增加到一半。 同時,美國和英國向蘇聯出口了大量的機械裝置,其中50%在1931年出口到蘇聯,到1932年這一比例高達90%。
這些進口技術和裝置極大地促進了蘇聯的工業發展。 例如,鋼鐵和拖拉機製造等行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重大進展。 蘇聯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扎波羅熱鋼鐵廠,從美國進口了全套機械和技術。 蘇聯原來的20家鋼鐵廠也利用這些西方技術和裝置進行了翻新和公升級。 此前,根據美國專家的估計,蘇聯的高爐建設技術落後於西方50 75年。
在拖拉機製造方面,蘇聯的三大拖拉機廠:史達林格勒、哈爾科夫和車里雅賓斯克也是建立在西方技術和裝置之上的。 其中,史達林格勒工廠基本上完全抄襲了美國拖拉機廠的裝置和技術。 到 1932 年,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國,這一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蘇聯解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拖拉機製造商不僅生產拖拉機,還生產坦克和自動火炮。
蘇聯在汽車製造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蘇聯的三大汽車製造商:高爾基汽車製造商、莫斯科史達林汽車製造商和雅羅斯拉夫爾汽車製造商,構成了二戰前蘇聯的基礎。 其中,高爾基工廠完全模仿福特汽車廠建造。 自 1932 年以來,已有 100,000 輛燃氣巴士和卡車在這裡下線,而另外兩家舊工廠則使用西方工具機進行了重新配置和擴建。
但是,在引進技術和裝置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以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為例,由於當時蘇聯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相對較低,新的焦爐似乎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在短短幾個月內使用。 它最初設計為持續 20 年,但實際上只用了 45 年就不得不更換。 此外,高爾基汽車廠和莫斯科史達林汽車廠的35%和23%的傳送帶分別由於管理和運營水平的問題而閒置。 這些問題需要依靠國外高層次專家和技術工人的指導來解決,然後逐步學習和提高。 這說明技術和裝置的引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乙個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的過程。
在蘇聯工業化程序中,迅速提高其工業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裝置。 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蘇聯受到工人技術水平低下和管理的挑戰。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聯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自1928年以來,蘇聯開始大量引進外國專家和技術工人,這一數字在1932年達到20,000人。 這些外國專家參與了蘇聯的所有領域,從第一部門到工廠,車間甚至團隊。
以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為例,該廠聘請了620名外國專家進行指導。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還有250名美國專家參與生產指導過程。 第聶伯河水電站的建設更加依賴於美國的裝置和專家。 1930年,美國人莫里茨·卡恩(Moritz Kahn)率領一支由25名專家組成的參謀團隊,幫助蘇聯建立了乙個設計局。 蘇聯國家建築委員會主任是美國專家Scrimthour,全蘇建築信託基金的經理是美國專家Nemets。
就蘇聯的棉紡織技術而言,幾乎全部來自德國。 戴維斯是美國著名的灌溉工程師,他指導了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灌溉專案建設,並被任命為蘇聯棉花管理局的總法律顧問。
蘇聯對為蘇聯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國專家給予了豐厚的獎勵。 例如,美國專家卡特爾被稱為“解決蘇聯困難的專家”,“俄羅斯的非凡人物”,並被授予列寧勳章。 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和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的美國總工程師斯沃揚也被授予列寧勳章。 聶伯河水電站的六名美國工程師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
與此同時,蘇聯並沒有停止向西方學習。 僅在 1928 年,就有 208 個專家組被派往美國學習先進技術。 從1929年到1930年,有1000多名蘇聯人進入美國學習,其中約90%是為了掌握美國技術並將其轉讓回蘇聯。
1933年,蘇聯提前完成了第乙個五年計畫。 史達林在講話中指出:“過去,我們沒有鋼鐵,拖拉機,汽車,工具機製造,大型現代化學工業,真正大型的農業機械製造和航空工業。 “可以說,西方機械技術的出口在蘇聯的工業化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