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復旦大學畢業生侯攀在學校戶外論壇上發起了一場名為“野黃山山穿越活動”的戶外活動,招募志同道合的“遊友”,並發布了一條相當高亢的留言。
“也許你走過這條路,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
帖子發出後,有很多申請人。
最終,侯攀從眾多申請者中選出了九男九女。
其中復旦大學學生10人,復旦大學畢業生4人,其他高校教職員工4人。
在18人中,有7人有戶外活動經驗,其餘11人一時興起報名參加戶外活動。
作為活動的發起人,侯盼有著非常豐富的戶外露營經驗,所以他應該是隊長。
他給隊伍取名為“青春”,八天後,沒有任何報道,他們正式乘坐包車啟程前往黃山。
此時,侯攀和其他人一樣興奮不已,把這次行動當成了“普通的露營”。
殊不知,三天後,他們的任性行為將導致一名優秀公安人員的犧牲。
而這次事件引發的**,也將化作一場噩夢,成為他們一生的責任。
事故發生當天發生了什麼,“復旦十八旅人”為何成為全民公敵?
事件發生後,“復旦十八旅人”的人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是否實現了自我救贖?
今天,我們來談談震驚全國的“復旦十八旅人”事件。
黃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旅遊勝地。
經過長期的發展,黃山西部、南部和北部的旅遊線路已得到發展。
只是東側因為地形太陡,村落多,所以一直沒有開發,所以成為很多“旅行者”的突破口。
12月11日,載著侯攀一行的包車正式抵達黃山地園風景區。
落車後,看著霧濛濛的天氣,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者”非常擔心。
因為他知道,冬天,山里的氣候多變,經常有雨、雪、霜。
他們這次準備穿越的,是黃山的翡翠谷地區,那裡是茂密的原始叢林。
這是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天氣不好,人們將面臨生命危險,所以他建議找乙個當地的導遊。
沒想到這個建議,竟然被侯盼當場否決了,用他的話說。
“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探索,尋找嚮導,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
可以看出,侯攀對自己的戶外體驗非常有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帶領團隊穿越黃山翡翠谷。
眾所周知,在不久的將來,他和他的團隊將為這種自負付出應有的代價。
11日凌晨三點,侯盼正式隨隊出發。
按照他的計畫,一行18人將於12日下午走出翡翠谷,與司機會合後返回上海。
出發第一天,團隊氣氛十分融洽,大家談笑風生,享受著爬山的樂趣。
下午3點,他們到達了預定的露營地,安營紮寨,準備過夜。
睡了一夜,走了一整天,大家都非常疲憊。
於是,當夜幕降臨時,他們陷入了沉睡,第二天當他們睜開眼睛時,已經接近中午了。
侯盼見時間不早,趕緊把眾人叫了上來,然後乙個人來到了水邊,打算順便洗漱一下,弄點水。
沒想到,他剛彎腰,夾克口袋裡的GPS就直接掉進了水裡。
侯盼趕緊撈上來,但已經來不及了,機器入水後,此時已經無法啟動。
侯盼身上的GPS是整個隊伍中唯一的定位裝置,損壞後,他們只能依靠地圖和指南針向前移動。
但是在深山老林中,單靠指南針又怎麼能繞開呢?
沒過多久,侯盼就發現隊伍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路線,離翡翠谷的出口越來越遠了。
無奈之下,他只能犯錯,改變方向,朝著附近的雲谷寺走去,打算從那裡出山。
下午四點,山間大霧瀰漫,侯盼抬頭一看,發現隊伍已經到了懸崖邊上。
“哦,不,我們完全迷路了! ”
侯磐心中輕笑一聲,因為他知道雲谷寺絕對不會朝這個方向走。
在得知他們迷路後,隊伍中瀰漫著不安的氣氛,更糟糕的事情在等著他們。
因為長途跋涉,體力不支的隊伍開始出現輕微的“體溫過低”症狀,全身不由得顫抖。
見此情形,侯磐立馬決定不離開,在附近找了個地方安營紮寨,然後向山外求援。
但是在山里,訊號好壞參半,派出的兩名隊員拼盡全力,卻無法聯絡到110。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給這個家庭**短暫的幫助時間。
與此同時,其他隊員已經搭好了帳篷,在帳篷裡鋪上了防潮墊。
十八名隊員,九名男生在外,九名女生在裡面,等待山外的救援。
就在18名隊員被困的時候,山外已經一片混亂。
接到求救簡訊後,一名隊員家長非常擔心,立即撥打了上海110。
上海接到報警後,立即向市委報告,市委通知復旦大學。
不久,復旦大學發現了18名學生的資訊,連夜送到了市委。
此時,搜救隊已經處於待命狀態,接到命令後,立即趕往安徽省黃山地區。
此時,安徽省公安廳也接到訊息,黃山景區隨時準備進山進行救援。
在黃山地區,有句俗語“夜不去黃山”。
但此時,18名隊員被困在山上,救援為時已晚,更加危險。
因此,經過多次商議,最終決定連夜上山,營救18名隊員。
為此,有關部門挑選了9名年輕強壯的幹警,與黃山救援隊一起進山。
山上沒有燈,靠救援隊自己攜帶的手電筒照亮。
天空並不美麗,這時天空開始下起了小雨,山上的能見度降到了最低。
面對嚴寒和小雨,救援隊戰士們艱難地在山區搜尋18名隊員。
經過6個小時的搶救,終於找到了18名隊員的蹤跡。
“好了,咱們趕緊過去吧! ”
一名士兵指著前方喊道,眾人看去,不遠處手電筒的光柱刺破夜色,十分顯眼。
此時,18名隊員相擁而泣,渾身顫抖,雖然尷尬,但好在沒有生命危險。
找到人後,救援隊開始商量如何帶學生下山。
通常,此時山上的能見度很低,而且周圍有懸崖,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你不應該在黎明之前下山。
但侯盼選擇的露營地點非常危險,在河床上,水位漲得很厲害,有巨石滑倒的危險。
考慮到隊員們雖然受到驚嚇,但他們仍然健康,行動自如。
因此,經過商議,最終決定連夜護送18名隊員下山。
沒想到,就在團隊走出五分鐘後,意外發生了。
乙個叫張寧海的公安幹警,在行軍的時候只關心給學生點燈,不注意腳。
走到懸崖邊上,一人跌跌撞撞,站不穩,直接摔到了崖底。
落差30公尺,張寧海當場不哼一聲就死了,年僅24歲。
見出事了,眾人不敢再賭了,就退到河灘上,一行人在山上一直待到天亮,才下山。
2010年12月13日,18名隊員順利到達山腳下,隨後被送往黃山腳下的休息中心。
在那裡等候的管委會工作人員為他們準備了薑湯和熱水,為他們驅寒,讓他們暖和起來。
這時,此時死去的張寧海還在山上,救援隊也休息不了,喝了一口水,又上山了。
經過七個小時的奮戰,張寧海的屍體終於被運下了山。
戰友們紛紛離去,現場開始瀰漫著濃濃的悲傷氣氛。
除了18名學生外,每個人都為戰士的死亡感到遺憾。
他們冷漠的態度,彷彿眼前的一切與他們無關。
據現場救援人員稱。
18名隊員下山後,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冷漠。
中午時分,有人送來了肉包、糯公尺糕、饅頭,給士兵和隊員們充飢。
送來後不久,乙個學生跑過來,把所有的肉包子都拿走了,只留下沒吃過的饅頭和糯公尺糕給士兵們。
記者以為這只是隊員們還沒反應過來,於是讓攝影師拍下了他們傷心難忍、吃不下飯的照片。
沒想到,面對美食,18名隊員無一例外都狼吞虎嚥,期間甚至有說有笑。
張寧海的遺體被運下山後,18名隊員雖然也在現場等候,但態度卻很冷漠。
其中一人還把手放在褲兜裡。
之後,18名隊員連張寧海的追悼會都沒參加,就上車就走了,記者連他都攔不住。
當時,記者義憤填膺,只用了一句話來形容這18名隊員。
“那一刻,有些東西比天氣更冷! ”
14日凌晨,18名隊員返回復旦大學,同日,學校開始展開熱烈討論。
但有的同學沒有討論隊員的任性和不負責任,也沒有對張寧海的死感到遺憾。
反而讓登山隊隊員們盡力宣傳此事,以免讓事故影響到學校的聲譽。
此事在網路上傳播開來後,學生們的冷漠態度遭到了不少網友的譴責。
很難想象,當“精英”們完全拋棄自己的感性,只考慮理性和利潤時,他們會變得多麼冷血。
如果這些“精英”聚集在一起,爆發出的寒意甚至會讓人不自覺地顫抖三十九天。
事件發生後,復旦大學的網友和學生爆發了激烈的口水戰。
雙方都堅持自己的話,誰也說不出對方的話。
就在大家爭論誰對誰錯的時候,15日,張寧海的遺體被運回國,被安徽省人民授予烈士稱號。
他的葬禮只有兩名團隊成員參加。
其餘16人因被評估為“暫時不適合參加公共活動”而沒有到達現場。
但他們在復旦校區為張寧海舉行了追悼會。
活動當天,16名隊員全部到場,還為烈士張寧海帶來了詩歌。
“骨忠不老,靈魂不朽,復旦的恩寵如山,黃山是巍峨的英雄,復旦學子永遠銘記他們的恩情。 ”
追悼會當天,許多復旦學生自發來到現場,為英雄們哀悼。
這與之前球員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
如此感人的一幕被貼在網路上,但網友們並不買賬。
誰知道,他們是真誠地哀悼英雄,還是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在“公關”中?
就在“復旦十八遊友”淪為人人吆喝揍的街頭老鼠時,是張寧海的父親站出來解救了他們。
聽到兒子去世的噩耗,張寧海的父親在鏡頭前哭了起來,但還是為18名隊員辯護。
“這是張寧海作為公安幹警應該做的,他是我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子! ”
面對張寧海的父親,“復旦十八旅友”也表達了態度。
張寧海為他們犧牲,留下父母孤身一人。
所以,從此以後,張寧海的父母就是他們的父母。
他們將成立專門協會,為張寧海的父母購買醫療和養老保險,並定期探望他們,悼念張寧海的烈士。
為此,他們還建立了乙個專門的社交賬號,名為“哀悼張寧海烈士”,記錄下他們和張寧海家人的點點滴滴。
為了避免被吐槽“公關”和“人氣”,賬號每年只更新一次,所以沒有粉絲。
每年,“復旦十八旅友”都會到張寧海父母家,陪老人為烈士張寧海上香。
11年來,從未停歇過,但一次也沒有,“復旦十八客”全部匯聚一堂,總會有幾個。
對此,他們說。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不是強迫,而是問心無愧! ”
直到2021年5月,《復旦十八旅人》再次登上熱搜榜首。
原因是張寧海的父親住院了,“復旦十八旅人”沒有人在場,老人乙個人躺在醫院裡。
事件發生後,《復旦十八旅人》再次成為輿論批評的物件,事件發生後,該賬號站出來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說張寧海的父親突然發生,因為妻子磕了腳,所以他不讓她陪他。
至於他為什麼不叫“復旦十八客”來幫忙,那是因為老爺子心地善良,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保護人民是張寧海的職責,如果18個同學中的任何乙個發生意外或受傷,那就是寧海的失職。 ”
“雖然他死了,但他盡了自己的職責,做了正確的事情。 ”
“學生不用來看我,我希望你沒有負擔。 ”
有時我在想,今天的年輕人是否還有我們長輩所擁有的善良。
雖然年輕人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但他們越來越能夠獨立思考。
但是,當我們更加理性時,我們已經失去了一絲我們作為人類的“感性”。
如果我們連體貼和善待他人的能力都放棄了,我們和叢林中的野獸有什麼區別呢?
好在今天的網路**(是一把雙刃劍,請理性看待)讓人們保留了最後的善良。
它就像一股浪潮,將一切不公正都推向好的一面。
我想,“復旦十八旅人”究竟是自願的,還是被脅迫去探望老人和烈士張寧海。
老人和烈士張寧海得到了很好的照顧,這是客觀事實。
之所以出現這一結果,是因為網路**和社會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