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除夕大餐是春節的重頭戲,但剩菜也讓人眼前一亮:一些除夕大餐從大年初一到大四都吃; 有些除夕飯管理七天,也叫“剩七天”......
有些人覺得自己被浪費了,留著,擔心這對他們的健康不好。 那麼春節“剩菜盛宴”能吃嗎? 哪些食物不適合重新加熱? 你如何儲存剩菜?
資料來源:羽衣甘藍**攝影:賈瓊。
吃剩菜會致癌嗎?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隔夜菜裡有亞硝酸鹽,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亞硝酸鹽本身並不致癌,但在胃酸環境中,它可以與胃中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發生反應,形成致畸和致癌的亞硝胺,屬於“一類致癌物”。
植物性食物本身就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綠葉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比較高,如果蔬菜存放時間過長,亞硝酸鹽會逐漸上公升,所以對於綠葉蔬菜,少量購買,盡量吃新鮮蔬菜。
實驗發現,葉菜類蔬菜常溫12小時後,葉類蔬菜亞硝酸鹽含量明顯增加,部分醃製蔬菜中亞硝酸鹽(亞硝酸鈉)含量超過國家規定的20mgkg上限,24小時後甚至部分達到100mg以上。 冷藏24小時後,所有菜餚的亞硝酸鹽含量仍在安全值範圍內。 但是,蔬菜中的大部分維生素在反覆加熱後會失去活性,其營養價值會大大降低。
魚、肉、豆製品本身的亞硝酸鹽含量很低,一些加工肉類熟食會使用少量亞硝酸鹽作為食品新增劑,以形成顏色和抑制細菌。 因此,家常菜餚一般不會有亞硝酸鹽在一夜之間公升高的風險。
公尺飯和麵食等澱粉類食物即使放在冰箱裡也會引起黴菌,所以最好在冰箱裡放一天,吃剩的公尺飯不要超過兩天。
因此,如果隔夜菜存放得當,其實是可以食用的,簡單粗暴地說隔夜菜致癌是危言聳聽。
剩菜怎麼辦?
既然隔夜菜是妥善儲存和食用的,那麼剩菜如何妥善儲存呢?
綠葉蔬菜。
反覆加熱後,維生素流失嚴重,過夜後易形成亞硝酸鹽。
處理建議:盡量吃完飯,吃不完就盡快冷藏,存放24小時以上。
根莖類蔬菜。
反覆加熱後,維生素損失明顯,硝酸鹽含量低於綠葉,過夜後口感尚可。
處理建議:若吃不完,請盡快分裝冷藏,可存放1-2天。
肉,蛋。
再次烹飪對營養的影響較小,但蛋白質含量豐富,有利於細菌繁殖。
處理建議:可以妥善貯存,需要盡快冷藏,需要冷凍24小時以上。 煮熟的食物應徹底加熱後再食用。
海鮮和其他水產品。
不飽和脂肪酸反覆加熱後易受損,過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損害肝腎功能。
處理建議:盡量吃完飯,盡快冷凍食物。
黃豆。
重新加熱後蛋白質不易流失,但煮熟的豆製品容易變質。
處理建議:盡量盡快食用,購買後盡快冷藏。
蘑菇。
反覆加熱後,營養損失不大,過夜後口感尚可。
處理建議:若吃不完,請盡快分裝冷藏,可存放1-2天。
湯。 剩下的湯長期存放在鋁鍋和鐵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
處理建議:鹽等調味料可少放,放入陶罐或保鮮盒冷藏。
冷菜。 過夜後產生較多的有害物質,不適合熱處理。
處理建議:無論肉類和素食,盡量盡快食用。
最好不要重新加熱這些食物
具體來說,還有哪些食物不適合重新加熱? 這是什麼原因?
菠菜:草酸含量高,食用前需要焯水,加上菠菜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加熱兩次會轉化為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
牛奶:牛奶反覆加熱會使牛奶中的蛋白質變性,導致營養缺乏。 同時,細菌迅速繁殖,導致牛奶變質並引起腹瀉。
蘑菇食品:蘑菇中的蘑菇在高溫蒸煮後會產生大量的硝酸鹽,如果將它們低溫存放在冰箱中並加熱到第二天,第二天加熱時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
經常食用重新加熱的蘑菇可能會引起腹痛和腹瀉等症狀,從長遠來看,它會增加患消化系統腫瘤的可能性。 因此,不建議在重新加熱蘑菇後繼續食用,並嘗試一次全部食用。
白木耳湯:銀耳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如果煮熟的銀耳湯放置時間過長,硝酸鹽會分解並還原為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會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失去攜帶氧氣的能力,從而破壞人體正常的造血功能,影響健康。 因此,白木耳湯最好新鮮製作和飲用,而不是過夜。
水煮雞蛋:水煮雞蛋主要是指未煮熟的雞蛋,這類雞蛋不能完全殺死沙門氏菌,如果放置過夜,會增加細菌繁殖和毒素產生的機會,即使第二次煮熟,也有患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羽衣甘藍**攝影:賈瓊。
冰箱食品保鮮建議
你必須等到天氣變冷才能把剩菜放進冰箱嗎? 還特別關注如何將剩菜存放在冰箱中。
盡快冷藏
任何食物在室溫下放置的時間越長,微生物就會繁殖得越多,安全性就越低。 盡量將剩菜保持熱度或放在冰箱中,當它們不熱時。
冰箱裡的東西不宜太滿,餐具不宜過大,盡量使用輕便、導熱快的保鮮箱,可加快冷卻速度。
單獨存放
單獨儲存,避免細菌交叉汙染。 密閉存放在乾淨的容器中,或用保鮮膜包裹碗碗瓢盆。
進食前徹底加熱
冷凍剩菜冷藏後再食用,一定要高溫放回鍋中,將整盤加熱至100度,並保持煮沸3分鐘以上。
要加熱微波爐,您需要將其翻轉過來再加熱幾分鐘。 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避免重新加熱。
春節的“剩飯剩宴”在所難免,但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度過乙個健康的春節假期!
透視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大眾科學中國報道)。
編輯:劉松伶。
校對:李旭英。
評論:龔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