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旅遊高峰的臨近,消費者頻頻購買年貨、訂機票、酒店,大資料“殺熟”相關話題再次登上熱搜。 近日有訊息稱,在同一平台、同一時間,預訂同一航班,三張手機票的差價高達930元。 也有消費者發現,自己等級較高的賬號點餐時價格較貴,等級較低的賬戶有折扣。
和過去一樣,各種平台仍然將價格差異解釋為活動的疊加,尤其是新客戶折扣。 受受資訊與技術天然不對稱的困擾,消費者一直懷疑這是大資料“殺傷”還是差異化營銷? 春節期間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大資料“殺”和差異化營銷本質上是一回事。 兩者都屬於**歧視,即商家收集和分析大量使用者資料,了解使用者的個人愛好、經濟實力、消費習慣等資訊,並制定不同的定價策略,實現利潤最大化。
菜市場小販一向善於通過觀察和觀察來實施差異化定價,相當於差異化營銷的“人腦版”,但經常來能討價還價的阿姨們得到的折扣更多,偶爾來的新面孔得到的折扣更少。 借助大資料和網際網絡技術,平台企業的差異化營銷比小商戶更常見、更準確。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委託北京陽光消費者大資料研究院對4000多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發現869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已經被大資料“殺死”了,問題主要集中在網購、**旅遊、送餐和網約車。
調查總結,大資料的“成熟度”主要體現在6種情況上,包括不同使用者同時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差異; **多次瀏覽後自動**; 不同的使用者享受不同形式的折扣; 隱藏或不向老使用者傳送優惠券; 根據使用者特徵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務; 也有部分受訪者認為,體現在“手機配置不同”的形式上。 然而,在這些策略中,線上平台往往給新客戶更多的折扣,給老客戶的折扣更少,這更容易被消費者注意到和厭惡,大資料“殺”成為線上差異化營銷的代名詞。
儘管大資料的“成熟度”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質疑,對大資料“殺傷”的監管也已寫入第乙份檔案,但平台公司從未承認過類似行為的存在。 由於相關行為的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複雜性,不僅消費者自然處於劣勢,而且在識別、舉證、維權等方面也面臨困難,甚至監管部門也難以把握現狀。
事實上,讓使用者感到不快的差異定價,就是大資料的“成熟度”。 消費者質疑平台的差異化定價是否公平合理,也擔心個人資訊是否被濫用。 每一次熱搜都凸顯了個人資訊保護的敏感性,也提醒消費者保護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重要性。 對此,監管和法律細節需要盡快填寫,平台也應該更清晰地展示折扣細節,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隨著全國網際網絡使用者數量超過10億,如今的平台企業急於將“回購”和“留存”的消費者當成寶貝捧在手心裡,此時“殺”是不明智的。 就算新人折扣能帶來一點加持,也會讓億萬老粉絲不高興自己被“殺”了,這個賬號不划算。 除了新客戶優惠,平台還應該讓大資料發揮“熟悉”的作用,服務好現有客戶,並設計其他福利,如免費客房公升級、提前入住、積分兌換、高階使用者專屬活動等,讓老客戶獲得更高的綜合價效比。 只要市場上有足夠多的公司,消費者覺得自己被這個平台“殺”了或者不合適,就可以馬上換個平台。 從這個角度來看,遏制大資料的“成熟度”,最終要靠公平有序的充分競爭。 消費旺盛的春節市場,是檢驗平台實力和誠意的好時機。 (本文**:經濟** 作者:佘瑩)。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