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聞客戶陳紅華。
農曆二十五,開春。 當年的氣息越來越濃。我從巴豆先生那裡收到了一盒從青海運來的羊肉,大概是20斤左右。 將草原羊肉切成大塊,焯水、燉煮,蘸上孜然粉和胡椒粉,配酒吃,味道不太好。 或者乾脆燉蘿蔔,北方的肉和南方的素食結合在一起,即使水不是湯,它仍然有味道。
溫度和植被,冬季和春季之間的界限在日曆上很清楚。 2月4日,初春之天,老家和岳父家不約而同地叫我們回去煮油豆腐。 當然,我們要去,這是通常的做法,因為我們肯定記得趁熱吃炸豆腐並蘸醬汁和醋的場景。
我先去了老家後彥,給父母準備了一些新年用品。 當然,你應該帶上油、公尺油和醋,以及梨、葡萄柚、蘋果和櫻桃等水果,山核桃、牛奶、餅乾和冷凍公尺糖等堅果。 過年的時候,我們愛準備新年貨,愛媽媽做的八道寶菜,大豆皮果凍,一家人團聚的大爐子。
父親在爐子裡點火,母親在爐子上煮豆腐。 她用一根長扁平的竹片,慢慢地攪拌著油鍋裡的豆腐。 大部分竹編都鋪上了白豆腐,竹簍的小半部分堆滿了成品油豆腐。 大碗和鍋,裡面有煮熟的大頭菜和芋頭(可以空吃)。 爐子裡充滿了熾熱的蒸汽。
豆腐是在家裡做的,我早上做了幾個盤子,然後分開。 拿幾塊,晚上燉好的蔬菜就好吃了。 母親一邊指著白豆腐,一邊在鍋裡拔著炸豆腐。
我不敢多說,怕媽媽擔心。 因為感冒,我的咳嗽使我的喉嚨有點嘶啞,我服用了消炎藥,但還是沒有效果。 於是我坐在爐子裡,去燒柴。 父親站起身來,拉了拉炸豆腐。 媳婦阿青忙著他們,大概是去他們家門前的菜園裡,切生菜,拔蒜。
慢工生細工,炸豆腐逐漸變腫,微黃。 “煮豆腐太麻煩了,”我父親說,“媽拉著我去幫忙,你看,我整個下午都在這裡。 “我父親看起來有點委屈,這就像他的性情一樣。 真是難得一見,在我眼裡,他是乙個不太在乎當年味道的人。 小時候,年夜飯吃完後,他總是一邊幹活一邊看春晚,沒有其他娛樂活動。 現在沒事了,我長大了,我開始聽媽媽的話了。 其實兩個人在一起,不管做什麼,至少都有陪伴。 那很好。
去岳父家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了,這裡人很多,也很熱鬧。 姐姐的家人、侄女、阿姨都在幫忙做蒸餃(又稱“油雞”和“燒葉”),一大群牌匾整齊地擺放著。 老爺子在煮油豆腐,家豪在爐子裡燒火,青嫂子往油鍋裡放了幾個蒸好的餃子。 鍋旁邊,一雙筷子放在乙個大碗上,碗裡是準備好的蘸醬。 我在家鄉蘸了十幾個,所以讓我們在這裡弄一兩根筷子。 這個時候,菜筷很寂寞,估計想吃的食物很愉快。
嫩的時候也很好吃,所以吃吧,看看。 “我丈夫似乎很了解我,讓我改變一下口味。 果然,味道不一樣。
炒豆腐煮好後再把蒸餃煮熟,晚飯遲到也無妨。 嫂子阿青、A姐和岳父在灶台上忙活。 一名大學生和兩個即將畢業的大孩子在火爐旁玩手機。 我烤火。 不一會兒,一鍋熱氣騰騰的雪白菜豆腐、一鍋小火燉的紅燒肉、炒菜、蓮藕片、豬肝,讓人在繁忙的年味中“熱血復活”。
2月5日下午,難得太陽出來,去武勝古街散步,感受小鎮的年味。
記得在《配水》裡,說這裡過年,可是空無一人。 據“小滿面館”大哥介紹,元旦一連三天,因為總是下雨、颳風、微寒,而且不是很受歡迎,就結束了。 難怪從東門的“武勝大堂”一期(在建)入口,到文化交匯處,人寥寥無幾。 只是在百貨公司的十字路口,一群兒童樂器在演奏,一些人,其中大部分是父母,聚集在一起。
不禁想起今天的《致江軒》有一篇最新文章《再忙也丟不掉過年的味道》,裡面有一句話,“新年的味道從何而來? 從最小的家庭單位出發,也從生活中的小儀式感出發。 “我也有同感。 想到孩子們會回來,一家人會在農曆新年後團聚,真是太好了。講衛生、掛燈籠、貼春聯、包餃子、做硬菜、烤爐火、放烟花、搶紅包......在參與每個過程的過程中,享受純粹的家庭時光,過個美好的新年。
世界上的烟花,當年的氣味越來越濃。你和我祝福並保持一年的味道。
*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