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關係的本質是看誰製造焦慮,誰承受和化解焦慮。
最近,我的朋友瑤瑤興奮地告訴我,她的女兒終於準備好回到初中三年級了! 前年,我的女兒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並開始請假。 瑤瑤經歷了許多讓她感到絕望的問題
無法與孩子交流,孩子說話時會躲起來;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女兒一直在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另一方面,瑤瑤也經常和我溝通,重新學會和孩子相處。 現在,我的女兒已經慢慢康復,並提出要重返學校。 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孩子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才能擺脫焦慮和抑鬱; 作為父母,如何處理它可以事半功倍。孩子叛逆,脾氣大,一關心就會大發雷霆;
孩子們對學習感到厭惡,他們必須被告知很多東西才能移動。
為什麼孩子要避開我? 得知女兒確診的那一刻,瑤瑤又慌又急。 她想和女兒多溝通,鼓勵她渡過難關,但女兒總是迴避她。 比如女兒在客廳裡玩手機,瑤瑤一開口,一句話也沒說,女兒立馬回房間鎖門。 “既然如此,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學校? 姚瑤著急了。 在一次晚宴上,她一直問我該怎麼辦。 我提醒她與焦慮的孩子交流時要注意什麼,如何傾聽等。 但我發現她根本就不聽,只是重複:“我希望她現在好起來,為什麼她總是躲著我! ”瑤瑤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本行本,她只要看一看,馬上就可以**女兒了。 有那麼一瞬間,我其實希望晚宴快點結束,因為瑤瑤太著急了,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 我很清楚,她渴望的魔法方法並不存在。 我無法滿足這種強烈的期望,所以我也有了躲起來的想法。 意識到這一點,我告訴了她我的感受,並提醒瑤瑤:你的女兒可能也有同樣的感覺——她知道大人希望她好起來,但她不知道該怎麼做,也無法回應這種期望,所以她本能地想躲起來。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無法溝通的原因:我太著急了,不想改變對方。 即使這個意圖沒有說出來,孩子也能感覺到。 因此,作為父母,首要任務不是**孩子,而是要認識到孩子短期內不會好轉的事實,並減少目的。 這與成年人的邏輯大不相同——通常我們處理事情,我們越有目的性,就越容易推動事情向前發展。 但親子溝通恰恰相反父母越是想改造孩子,孩子就越會感到壓力,想逃跑,不願意溝通。 所以,這件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其實也沒必要操之過急。
當乙個人有心事時,他一定會主動與親近的人交談。
孩子躲起來的原因只有乙個:感到不安全
瑤瑤要做的,不是撬開孩子的嘴巴,而是放下改造孩子的目的,讓孩子有安全感,時機成熟時,孩子自然會說話。
所以,我建議她把注意力轉向自己,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做一些讓自己放鬆的事情,無論是在家鍛鍊還是與朋友交往。 當她的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女兒身上時,女兒可以提高她的安全感。 大約1個月後,我的女兒從長期在房間裡自閉症到偶爾在客廳裡徘徊,並與母親進行簡短的交談。 誠然,這種變化離復課還很遙遠,但這是乙個良好的開端。
顯然是用心良苦,很有愛心,你為什麼會觸發情緒? 為什麼對孩子的關注較少會改善這種情況? 其實,面對父母眼中的親切關懷,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溫暖,而可能是窒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瑤瑤一直不明白一件事:為什麼平日裡他好心關心女兒,女兒卻生氣? 例如,提醒女兒有時間看書,問她是否想回學校,告訴她多出去走走。 但這些善意的話,卻遭到了女兒的強烈拒絕。 直到瑤瑤減少了對孩子的干預,她才慢慢摸清了原因。 出於對女兒的關心,丈夫、公婆、親戚每天都會通過瑤瑤詢問孩子的情況:
“我女兒就是這樣,你趕緊想辦法! ”而且因為經常和我交流,瑤瑤知道自己這個時候不能著急,越著急,給孩子的壓力就越大,進度也會慢一些。 但對方一再善意的關心,卻讓她越發煩躁。她必須從學校休息多長時間? ”
孩子感覺好些了嗎? 你想什麼時候上學? ”
有一次,她的公婆提醒她要多鼓勵女兒。 姚瑤再也受不了了,厲聲反駁道:“夠了! 你就不能給孩子一些空間,整天說起來,太煩人了! 公婆連忙澄清:“我們只是擔心,你為什麼生氣? ”這句話頓時讓姚瑤覺得無比的熟悉。 她無數次對女兒說過同樣的話。 那一刻,瑤瑤明白了女兒的感受。 後來,我告訴她,乙個合理的“關注”可以點選並停止令人抓狂的護理是無窮無盡的。 因為,後者隱藏了兩層含義:1.不接受:你要抓緊時間好起來,我們只接受你的好,不接受你的壞; 2.懷疑:我們不相信你能好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反覆提醒和確認。 你越是在乎,對方的不接納和不信任感就越強烈,所以他們本能地想要拒絕被關心。 生氣是最常見的拒絕方式。 察覺到這一點後,瑤瑤回顧了過去的經歷,有了新的認識——一直以來,家裡一直很關心女兒——提醒她要努力學習,要謹慎交朋友,衣服上不要有奇怪的花紋,不要劉海太長,走路不要太多,說話要輕聲細語。 這些話會說無數次,直到女兒這樣做。 然而,在每一句過分關心的背後,都有乙個披著溫柔外衣的男人強制性要求它們就像枷鎖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既膽小又自卑,叛逆易怒,最終焦慮。 知道了這一點,瑤瑤對女兒的關心減少了,同時,她會提醒家人給她更多的空間。 慢慢地,女兒會主動和瑤瑤訴訴自己的煩惱,也願意出去見人,一切都好起來了。
演出結束後放棄合作,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孩子的自主性當然,身為母親的瑤瑤還是不能完全不擔心。 雖然她已經將女兒的壓力降到最低,但她還是希望孩子能早點康復。 去年夏天,瑤瑤的閨蜜們計畫組個團,帶著各自的孩子去旅行。 瑤瑤心想,這是女兒難得的放鬆機會,或許出去散散步可以緩解焦慮,早日返校。 但當她談到這個計畫時,女兒很不情願,過了很久,女兒還是不同意。 說到這裡,瑤瑤感到疲憊和後悔,似乎錯過了乙個讓女兒好起來的機會。 我問她:“你以為旅行的目的更多的是讓你的女兒感覺更好,還是讓你覺得你的女兒更好? ”瑤瑤想了一會兒,覺得自己看重後者。 事實上,這兩者看似相似,但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當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乖乖聽話,少玩手機的時候,只要把這話說得狠一點,孩子平時都會去做,但往往堅持不下去。 這個時候,父母會想:你們前面都很好,以後再不說你就不行了,說明我說的還不夠。 於是開始反覆嘮叨。 但從本質上講,孩子之所以會在自己面前合作,並不是真的願意去做; 而是他們知道,如果不合作,後果會更麻煩,所以他們咬緊牙關,強行假裝是父母所期望的。 因為這種改變不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它不可能持久。 如果父母看不到這種關係,他們會反覆嘮叨,孩子會反覆面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內耗會繼續下去。 我告訴瑤瑤:
“我女兒沒有旅行,這看起來很糟糕,但這不一定是壞事。 因為,至少她才是這個樣子。瑤瑤明白了,於是她和女友出去瘋狂玩了乙個星期又回來了,這一次,不是為了女兒,而是給自己放個假。 沒想到,兩周後,女兒主動提出要和朋友一起去北京參觀動漫展。 這讓瑤瑤大吃一驚,她沒想到女兒竟然主動出遊。如果她強迫自己取悅你,當你旅行回來時,你會對她抱有更多期望,認為她必須表現得更好......
但她對偽裝感到厭倦,她表現得更糟。 然後,你將開始新一輪的內耗。 ”
其實,追求變得更好是每個人的本能。 只要他們不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就會有動力自己康復。 現代很多孩子焦慮抑鬱,並不是因為不想好起來,相反,是太想好起來,而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預期,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慢就是快。當成長由父母牽頭時,看似目標和計畫定得有力而堅決,但孩子卻不情願地假裝配合,父母也不在乎,一切都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相反,當成長由孩子帶領時,看似緩慢,但每一次改變都是真誠的,然後成長才能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 隨著瑤瑤為女兒創造了乙個安全、接納、理解的空間,女兒逐漸康復,甚至開始為復學做準備。
最好的育兒方式:停止傳遞焦慮其實,不管你是想改變你的孩子,還是你過分關心和期待。 這三種行為都有一種情緒貫穿其中焦慮。在人際關係中,焦慮是傳遞的。 孩子迴避溝通、不願與人見面、憤怒看似是有問題的行為,但實際上他們是在反抗被傳播的焦慮。 如果對比不同的家庭,你會發現有些家長整天為教育發愁,但他們的孩子還是平庸的,如果不關心,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相反,有些家長基本不在乎,但他們的孩子可以自覺地學習和成長。 這樣的差異常常讓很多家長摸不著頭腦。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家人充滿焦慮,而後者則充滿信任。 信任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能看到孩子自身的長處。
這通常經歷 3 個階段:1.注意焦慮注意孩子焦慮的過程,並注意你在說哪些話來向你的孩子傳達焦慮。 同時,你也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否受到周圍人和事物的影響。 需要承認的是,我們今天生活的教育環境充滿了焦慮,充滿了孩子和父母的指標。 在如此高的標準下,所有人都普遍感到沮喪。2.切斷焦慮的傳遞減少焦慮傳遞給孩子,及時拒絕外界傳遞給我們的焦慮。 以瑤瑤為例。 她一方面防止家人將焦慮傳遞給孩子,同時讓自己遠離雞寶寶的圈子; 避免受外界過分標準的影響,批評孩子,在家庭中形成內耗。 3.見證:看到孩子的自動性和自發性只有當高標準褪去時,我們才能看到孩子本身的力量。 當他們感到安全時,他們會與他人聯絡,當他們受到尊重時,他們會在心裡傾訴。 當他們恢復精力時,他們想嘗試變得更好。 這既是孩子的潛能,也是每個人的天性。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焦慮是詛咒,相信是福氣。 自古以來,上一代人就擔心下一代過得不好。 但歷史證明,每一代人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當您的孩子沒有按照您想象的方式成長時,不要擔心,因為人類成長的軌跡總是出乎意料的。 願你我都能減輕對育兒問題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