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 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長期好轉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信心。 下一階段要構建現代化一流銀行體系,加強巨集觀政策的逆週期和跨週期調整,堅持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穩健性,增強巨集觀政策導向的一致性,繼續推動經濟實現有效的質改進和合理的量增長。
展望今年中國巨集觀經濟和金融形勢,報告認為,物價有望溫和反彈。
報告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CPI(家庭消費**指數)同比持續執行在負區間,除了豬肉等食品高基數影響外,耐用品及服務**增速也較弱,核心CPI同比由0上公升至08% 至 06%。通貨膨脹從根本上取決於實體經濟的供需平衡,目前的低物價水平反映了經濟中有效需求的缺乏和總供求的不同步恢復。
報告判斷,通貨膨脹從根本上取決於實體經濟的供需平衡,目前的低物價水平反映了經濟中有效需求的缺乏和總供求的不同步恢復。 未來,隨著基數效應逐漸減弱,商品和服務需求持續回暖,價格有望溫和上漲。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正處於經濟復甦和產業轉型公升級的關鍵時期,供需狀況有望繼續改善,貨幣狀況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長期通縮或通脹無依據。
報告還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有望進一步反彈。 一是投資持續走強。 去年四季度新增發行的1萬億元國債,以及新增的5000億元補充抵押貸款,將有效拉動防汛救災專案、保障性住房、“平後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投資,拉動更多民間投資。
二是消費穩步改善。 隨著疫情影響消退,企業收入和家庭收入逐步回公升,消費意願持續回公升。 目前,我國汽車和家電擁有龐大的汽車數量,公升級換代的需求和潛力非常高; 中國仍有約3億新公民,完善配套制度安排,優化消費金融服務,也有助於擴大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市場深度,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第三,外貿韌性更強。 新一輪中美經貿對話的啟動,將有助於推動雙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日趨密切,外貿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此外,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面,《報告》強調了積極審慎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建議進一步完善巨集觀審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豐富巨集觀審慎政策工具箱。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強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監管,推動其按時滿足額外的監管要求,加快建立和提高全損吸收能力,有效提高風險抵禦能力。
此外,央行還將積極推進重點區域、重點機構、重點領域的風險管理和風險改革,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運用債務重組和置換,支援地方融資平台債務風險化解。
同時,央行還將加強對房地產市場形勢的監測分析,推動中小金融機構化解,完善有硬約束的早期整頓機制。 最重要的是,央行將推動盡快頒布《金融穩定法》,防止金融風險的積累和擴散,確保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
在匯率方面,報告指出,下一階段要把握利率與匯率之間的平衡。 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完善市場化利率的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 實施市場化存款利率調節機制,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報告強調,貸款市場要充分發揮利率改革效能,加強行業自律、協調和管理,督促金融機構堅持風險定價原則,理順貸款利率與債券收益率等市場利率的關係,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步下降。穩步深化市場化匯率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照一籃子貨幣調整的浮動匯率管理體系,堅持市場對匯率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匯率作為巨集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加強預期管理,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工作,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單邊一致預期和自我強化,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在合理平衡水平。 加強外匯市場管理,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引導金融機構本著實際需要和風險中性的原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對沖服務,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編輯:孟俊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