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om 評論員樂水。
近日,有報道稱,由於多家歐洲光伏企業停產倒閉的危機,歐盟正在準備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表示,大量中國光伏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後,對歐洲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因此,歐盟有意利用對華反傾銷調查,在新能源行業搭建“小院高牆”,保護本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中歐經貿合作始終以互利共贏為前提。 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到歐洲,不僅可以幫助歐洲自身的能源結構轉型,還可以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成長和壯大做出貢獻,這對中國和歐盟共同推動《巴黎協定》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歐盟不應通過“零和博弈”的有色眼鏡看待中歐之間的新能源,更不應以“去風險”為藉口削弱雙方的合作關係。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新能源產業日益成為各國青睞的朝陽產業。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到2030年,全球清潔能源技術產業年產值將達到6500億美元,風力發電機組、光伏板、鋰電池等綠色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7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6%3%。由於傳統能源自給率低,對外依賴度高,歐洲更加重視自身能源結構的轉型。 2022年,歐盟光伏和風力發電量首次超過天然氣,達到總發電量的22%,創歷史新高。 去年3月,歐盟還設定了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最終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份額從目前的32%提高到42%的目標5%。
與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計畫相比,歐盟自身的新能源產能嚴重不足。 據統計,歐洲企業僅佔全球太陽能多晶矽市場的11%,太陽能電池市場的1%,光伏元件市場的3%。 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的新能源產能不會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生產國,生產了全球約75%的太陽能電池和70%的太陽能元件。 根據美國能源部公布的資料,2022年,中國產品佔全球光伏面板產能的80%以上,而歐盟只有9家光伏製造商。 中國光伏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無可比擬的產能和成本優勢,足以填補歐洲新能源市場的巨大空白。 中歐在新能源領域互補性強,理應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但雙方正常的經貿關係頻頻受到歐洲保護主義和政治偏見的干擾。
早在2013年,歐盟就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近年來,隨著歐盟對華競爭意識的增強,對中國“過度依賴”的呼聲不斷。 2019年,歐盟發布《中國戰略展望》報告,首次將中國定位為“經濟競爭對手、制度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盟在強烈的“焦慮感”驅使下,再次將矛頭對準了中國的光伏產品,甚至鼓吹要“奪回被中國偷走的產業基礎和市場”。 去年1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上公開將歐盟新能源產業的“去風險化”與減少中國光伏產品進口聯絡起來。 種種跡象表明,歐盟在經貿問題政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近20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 然而,如果歐盟盲目推行最好的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會導致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碎片化,導致中國和歐洲的雙輸局面。 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最近的乙份報告中指出,2022年,歐洲的光伏元件和風力渦輪機數量將比2020年高出25%-30%。 歐洲新聞**《歐洲動態》也表示,由於歐洲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限制,歐洲可能難以完成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零和博弈”不是中歐關係的背景色。 中歐在經貿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在國際舞台上,中歐都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擁護者,是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經濟全球化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歐應共同努力,為全球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作出應有的貢獻,不應讓對華“去風險”等政治喧囂影響中歐友好合作大局。
編輯:江新宇,張艷玲,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