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財經專業的網紅教授,直接計算了高層反覆提及的民營經濟對社會貢獻率的另外乙個賬目。 她的結論是,民營經濟的強勁社會貢獻率,即著名的56789,恰恰證明了民營經濟的低效率。
這真的很不同。
這種低效的邏輯是怎麼來的? 她甚至計算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效率相差四倍,當然,她沒有準確判斷什麼是效率,是資產效率,還是勞動效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要否定民營經濟對中國社會的貢獻率。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效率低效與否,民營經濟的社會貢獻價值是無法抹去的,這就把民營經濟定義為中國經濟的絕對基礎板塊。
如果效率的四倍差異是為了證明社會貢獻率,既然國有企業的效率是民營企業的四倍,那麼,國有企業的貢獻率應該是56789的四倍乘數,那麼它將貢獻經濟總產出的100%,中國將直接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稅收貢獻乘以四,財政收入立即翻倍; 中國理所當然地再次成為暴發戶; 中國完全有能力一次性創造4億個就業崗位,而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很難找到工作,因此不得不向印度尋求幫助。 這太棒了。
然而,這顯然是乙個荒謬的令人心碎的邏輯。
我寧願說,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首腦,擁有至高無上的市場特權、最好的資源、最優越的政策,人們確實期望它能夠或應該創造民營企業貢獻率的四倍倍數,那麼中國就會瘋了,離200年前的經典理想也不遠了。
現實情況並非如此。
國有企業總資產是民營企業的兩倍,是國有專案的領頭羊,占有資源,擁有市場等級的一切特權。 私人貸款給小微企業往往要經過金融中介,稅率高得駭人聽聞,國有企業的貸款利率高得那麼高,但實際上國有企業只支援稅收; 而民營企業是內在計算的,再和民營企業做資產效益相比,很明顯是反四重奏。
事實上,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就業,而我國居民收入佔比低,缺乏就業是重要原因。 國有企業通過技術和裝備的支撐,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但從經濟強勢的社會要求來看,扶持就業是任何企業的第一貢獻。
但這就是問題所在。
網紅教授的邏輯是,國有企業只用10%的人力資源,創造40%的稅收、30%的GDP、20%的科技創新,經營效率是民營企業的四倍。
因此,國有企業的效率更高。
首先,資料全錯,沒有乙個對,教授玩得通暢,她是從民營企業的貢獻率上倒退的,這是資深教授不應該犯的低階錯誤,民營企業支援的稅收並不意味著國有企業支援的其餘稅收, 因為也有外國公司。根據當年的統計,國有企業對稅收的扶持力度不高
國有企業對就業的支援不僅比教授說的更有效率; 但是,這裡有乙個問題,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即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業也是首要的競選資本,因為就業是民生,誰是就業的最大支持者,誰是經濟的底板,就業問題解決不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
國有企業資產大,員工少,勞動生產率高,不等於社會貢獻水平。
說明國有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和裝備條件遠高於民營企業,是國有資產支撐的中國經濟的頭部,但這種讚譽也反映了乙個問題,反映了尋租經濟的本質。 勞動生產率這麼高,為什麼利潤不漲,稅收不漲,科技創新不漲,總產值不漲?
正如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的姚陽所說:國有企業利用市場准入的排他性優勢贏得高利潤專案,但缺乏行動力,扣除利潤率後,將專案分包給民營企業; 這是一般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嗎? 這根本不需要勞動生產率,這是尋租,是官方鹽鐵理論的現代版本。 地主把地租給農民,頂多乙個工頭,這是什麼勞動生產率?
至於民營企業,能夠在國企屁股後面喝湯已經是福氣了,通過低成本的集約化勞動,最大程度地榨取國企與農民工合同價的利差也是相當野蠻的。 還是恭維?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根本原因是資源配置不當,資源流向低效的尋租經濟,高投入低回報的長期專案層層蠶食,這樣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 作為國有企業主體,對就業的支援力度微不足道,這就決定了投資的拉動不能傳導到民生,也決定了居民收入佔比低,從而引發產能過剩的經濟現象。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背景下,產能過剩是經濟衰退的典型標誌,我們還不能這麼說,但如果發生,那一定是乙個漫長的週期。 這是因為恢復居民收入的比例需要很長時間。
網紅教授說國有企業勞動生產率比民營企業高,是不是錯了,是啊,如果把尋租經濟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可是四倍以上的倍數。 勞動生產率高,社會貢獻低,這是尋租經濟的通病,不是中國經濟的未來,這是什麼意思?
當然,國有企業有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有其絕對的不可替代性,賺錢不是國有企業的唯一目標,也是制度安全的保障,貢獻率的比較並不能界定國有企業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我們不能把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對立起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國有企業與貢獻相提並論,也不能用孤立的勞動生產率資料來否定民營經濟的資本效率,甚至不能用民營經濟的貢獻率來否定。
也許沒有人打錯,但否認私營經濟的社會貢獻的動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