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月28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企業改革50強論壇主辦的2023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暨成果大會在北京舉行。 本屆峰會以“發展新品質生產力,提公升核心競爭力”為主題,與會嘉賓齊聚一堂,碰撞觀點、分享實踐、激盪智慧、共話發展。 以下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暉的講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暉。
在1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總書記對“新型優質生產力”理念進行了全面闡釋,提出創新是主體,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率的發展道路具有高科技性, 高效優質的標誌,特別符合新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符合新的發展理念。 因此,總書記一再強調,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要求和重點。
讓我解釋一下基本含義和核心符號。
基本內涵。 技術革命突破了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催生了新的優質生產力。 然後以勞動者、勞動材料、勞動物件及其最優組合為根本內涵。 生產的三個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 但是,新的質量生產力必須是新型的勞動者、新型的勞動材料、新型的勞動物件,除了“新型”之外,還必須有最優組合。
全要素生產率(TFP)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乙個概念,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增長為核心標誌。 特點是創新,關鍵是高質量,本質是新的品質生產力。
新定性生產力是乙個複雜的系統,任何系統都可以從其組成、結構和功能三個維度來解釋。
現代產業體系要以傳統產業為先導,再努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越來越高,包括未來產業。 現代產業結構是新型優質生產力的結構載體。
這種結構需要發揮相應的功能,需要適應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從現代化的角度來看,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的核心是促進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優質生產力,我們的生產關係需要與新的優質生產力相協調,我們的科研體制、經濟體制、教育體制需要進行相應的深化改革,特別是收入分配體制。
從創新主體來看,高校在未來產業中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強,所以我們常說高校要向基礎研究延伸,才能進行產業化,這樣才有長遠的競爭力。 因此,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
除了大企業,也要打造一些具有顛覆性創新的中小企業,為能夠實現顛覆性創新的中小企業創造乙個生態環境,使其得以發展。 公共載體平台很多,即新的科研機構,包括一些未來的產業研究機構,需要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危險的,因此需要一系列共性技術研發機構和新的研發機構。
對於國有企業來說,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問題。
一是研發投入不足。 縱觀2021年全球2500家大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看出美國有822家,研發投入強度為7家8、平均每戶5人4億歐元; 中國有678家公司,但研發投入的強度只有美國的一半。 在我看來,國有企業努力成為原創技術的源泉是一項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加大研發投入。
另乙個是創新問題。 創新過程中有三個關鍵點:一是企業家精神,要調動國有企業企業家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把握市場機遇; 二是考核機制,要探索長效考核機制; 三是容錯機制,它允許創業者創新和承擔風險,但也要容錯和長遠。 當然,容錯並不是乙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們去國有企業調研時,普遍認為容忍失敗的激勵作用其實比較小,要真正培育出新的優質生產力,就要進一步深化這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