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長壽是屈辱的。 ”
想想看,父母都十歲了,走路都不能了,而且病很多,但是他們每天都要吃喝,這真是拖累了他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沒有能力,或者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工作忙,想孝順父母,他們就幫不上忙了。
當我們過了60歲的時候,我們應該積極地為老年人,特別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如何過上體面的生活。
建議老年人,無論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有多好,也要定下以下三條規則。
送禮紅包“不比較”,不強顏面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人家並不富裕,要集中幾戶人家的力量,做一件喜事。
比如舉辦婚酒,就得借幾個廳子,很多桌子、凳子和飯碗,很多村民主動做飯做飯。 還有一些村民為他們的床鋪騰出空間,並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安排。
至於禮金,就白白給吧。 幾塊錢就可以了。
現在,村里出現了乙個不好的現象:禮金的數額寫在一張紅紙上,貼在牆上,公之於眾。
那些送很少錢的人在看到公開名單時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有些人下次不會來湊熱鬧; 有些人,下次,為了挽回面子,給乙個大紅包。
村里的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這個家庭。
在過年假期、家庭生日和孩子教育期間,應贈送紅包和禮物。 有的人把禮物的價值和紅包的金額寄給親戚群,或者寫下來,以便下次“退禮”。
孫子生日那天,爺爺給了他500元; 孫女過生日,捐了600元。 一百塊錢就能掀起一場風暴,這不就是女性對男性的偏愛嗎?
另一方面,爺爺六十歲的時候,女兒給了1000元,兒子給了800元。 爺爺很傷心兒子有了自己的房子,他那麼親切。
更可悲的是,爺爺奶奶在買玩具時,通常會考慮到所有的孫子孫女,生怕引起誤會。 善行也是帶著恐懼去做的,就像小偷一樣。
作為老人,憑著自己的實力,給子孫送禮紅包是好事,這或多或少是一顆心。 對於在農村沒有養老金的老人來說,送白菜也是乙份大禮。
作為兒孫後代,你不必在乎父母給的是什麼,手心和手背都長滿了肉,沒有圖案。
定下送禮規矩,有來有去,熱鬧就好。
生老病死都有“溝通”,不要推卸責任。
很多老人,說到生死,都會很忌諱。 其實每個人都要面對這個障礙,所以還是冷靜面對比較好。
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畫作,收藏了三千多幅畫作,精心裝裱。
有一天,他對兒子說:“我去世後,把《蘭亭序》放在身邊。 ”
後來,《蘭亭序言》藏在昭陵,順應唐太宗的意思。
皇帝號稱“萬歲主”,但他知道自己充其量也不過百歲,不應該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
現在有些家庭對父母的孝順很少,但是父母去世後,卻大張旗鼓地宣傳,希望熱鬧活潑,讓周圍的人都羨慕不已。
我的一位老鄰居去世了,在大廳裡坐了七天。
孩子們請來了歌唱隊和腰鼓隊,親戚朋友來吃流水盛宴。 入口處有巨大的拱門、氣球和豪華的舞台。
前後花費了70,000多。
一些認識的親戚感嘆道:“老爺子臨終前,要喝粥才能看到兒媳婦的臉,太邪了。 ”
當老鄰居被埋葬時,孩子們坐在一起計算費用。
女兒說她嫁到外面,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所以她不應該承擔。
兒子說,他只看到了幾棟老房子,外觀搖搖欲墜,沒有看到任何沉積物。 費用不應由您自己承擔。 再說了,他照顧父母多年,開銷不少。
外面的風景很難掩飾家人的悲傷。 幸福不是給外人看的。
我們都提倡“厚呵呵,薄葬”,但明白這不僅是孩子的責任,也是老人自己的責任。 對於日後事務的安排,可以立遺囑,平時也要有規矩。
聽從父母建議的孩子會少得多的開支和“安心”,並且不會對已故的父母感到內疚。
“原則上”處理繼承問題,而不是內部爭執。
看看一段歷史。
唐初,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叛亂,獲得太子之位,這也傷害了兄弟情誼。
之後,李淵讓位給李世民,事情從根本上解決了。
李世民年老時,擔心兒子們老路走,導致兄弟倆互相傷害,於是立九子李志為太子,後來又立為唐高宗。
唐高宗比較仁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保住了哥哥姐姐們的安全,也留下了“人民在福安,有貞潔傳承”的讚美。
對於李家來說,皇位是最大的遺產。
如果沒有好的辦法處理,必然會引起內亂,甚至讓外人佔便宜。
很多老人把錢藏在手裡,或者偷偷地轉給最溺愛的孩子。 也有可能是給那個“失敗者”的。
財產的處理應盡可能徹底和公開。 有了辦法處理,孩子就會團結起來,老人就會好起來。
家人相處時,難得的就是“放心”。 孩子可以放心父母,兄弟姐妹可以放心彼此,相處起來會很舒服。
俗話說:“多疑休息,不要再聽分裂的話,不要再做分裂的事情,不要再關注公眾的利益。 ”一家人相處是命中註定。 命運再好,也要管好,否則就跟不上家族的發展,就會被毀掉。
到了60歲,就要改變辦家的規矩。
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根基所在。
老人是家庭智慧的寶庫,經驗會說話。
孩子是家庭中希望之星,代代相傳。
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愛是根,和睦是珍貴的,有方圓之分。
開啟天窗,說話明亮,知道根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