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 **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在當天的首份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也被列為2024年十大任務的首要任務。
自去年 9 月首次提出以來,關於新質量生產力的討論很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在31個省份的地方工作報告中,有29個省份提到“新質量生產力”。 而備受關注的乙個問題是,如何培育和發展新的質性生產力?
在外界看來,今年的工作報告系統地提出了具體的出發點和路徑,為實現產業轉型公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明確訊號——既要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又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 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 在此關頭,中國將如何通過新的優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這些舉措將為區域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什麼是新的定性生產力?
總的說來,它的特點是創新,關鍵是高質量,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在產業維度上,要匹配新品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優質”的特點,加快轉型公升級是重中之重。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 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蘇常州,用於焊接作業的機械臂 **新華社。
2023年9月7日,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在工作報告中,還強調了“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一定程度上,在新質量生產力的新軌道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前瞻性布局將成為未來城市搶占戰略制高點的競爭關鍵。
以未來產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0多個主要城市已明確將未來產業納入今年的重點工作。 其中,不僅有深圳、上海、蘇州等“強國”製造業城市,還有合肥、濟南、福州等“後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首期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批未來行業先行區”,這無疑為下一步的突破性競爭帶來了新的機遇。
針對這個PowerPoint,很多城市在布局和行動上都處於領先地位。
其中,上海、廣州、杭州、濟南、青島、合肥等城市新近提出了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的目標。 作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早在去年9月就印發檔案,“積極打造國家級未來產業先行區,在制度創新、成果轉化、示範、應用方面先行探索”。
此外,工作報告還提到,要加強重點產業總體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有觀點認為,我國新型優質生產力的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的特點,各地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也應結合當地實際進行分類和落實。
這也意味著,在各地瞄準“未來產業先行區”的同一目標下,重點方向和實施路徑是不同的。
比如,從未來產業重點領域部署在各地——
深圳已經明確培育了具身智慧型機械人、合成生物學、腦科學與腦健康、細胞與基因、量子資訊等未來產業的新增長點;
上海提出培育公升級新能源汽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民航、空間資訊等高階產業集群;
青島積極搶占基因與細胞、量子資訊、未來網路、航天技術等產業新賽道;
合肥著力擴大先發優勢......如量子資訊、航天技術、低空經濟、聚變能、下一代人工智慧
據工作報告起草組組長、研究室主任黃守紅介紹,今年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重點任務,其中9項與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一致。
其中,新條作為專章放在第二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高質量發展基礎支撐”。
安徽省合肥市正在建設的大型科學裝置“工藝”*新華社。
黃守紅解釋說,鑑於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根本性和戰略地位,考慮到黨的二十大將“科技教育人才”單獨列為一章,增列了這篇文章。
在“新品質生產力”部署之後,為什麼技術、教育和人才如此重要?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發展,這是我國向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轉型中最好的。 產業創新的內在動力來自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是推動社會生產力新跨越的必然選擇。
人才決定科技創新的成效,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教育、科技、人才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形成螺旋式迴圈,從而推動生產力新素質邁上新台階。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的'科學之春'已經到來”。
要想平滑三者之間的良性迴圈,首先就是提公升三人本身的實力。
以教育為例,建設教育強國的領頭羊是高等教育。 然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仍面臨高校結構不平衡、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短板。
第一次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特色優勢學科。 會議還特別指出,要增強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實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黨組書記、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連科看來,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在數量上佔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半”。 但客觀上,東部地區高校與中西部高校在教育經費、高水平大學布局、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為此,鄒連科建議調整優化區域高等教育戰略布局,支援中西部地區加快建設“雙一流”,支援差異化發展和特色突破,支援重大平台培育建設。
載體和平台的建設在創新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根據第一期工作報告最新部署,完善國家實驗室執行管理機制,發揮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系統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台和中試驗證平台建設。
這也是當前各地布局和競爭的重點。 以國家實驗室為“金字塔頂端”作為創新平台,例如,據公開資料顯示,廣東、江蘇、浙江、湖北、四川等省份已經取得突破,而包括河南、湖南等省份在內的更多地方仍在孜孜不倦地期待“破零”。
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也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這不僅是乙個發展命題,也是乙個改革命題。
廣東深圳機械人試驗車間 **新華社。
根據第一財政辦公室的公開解讀,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突破制約高質量新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使各種先進、優質的生產要素順利流動,高效配置到新的優質生產力發展中。
具體來說,這不僅包括“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市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效益的獨特優勢,還包括“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圈。
今年的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業內人士認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就像汽車的兩個輪子和鳥兒的兩隻翅膀,相互促進,缺一不可。著力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就要做好改革的“先行一步”,從改革中求生機。
具體來說,如何推進今年措施的改革? 一大亮點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 比如,第一次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大市場建設的統一標準準則; 根據此前的規劃,2021年啟動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繼去年“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將在2025年邁向“基本完成試點任務”。 基於此,工作報告還提出深化試點。
對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曾表示,近年來,在推進改革方式、鼓勵地方政府進行差異化改革、鼓勵地方政府敢於嘗試、敢於突破、敢於行動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調整。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深圳和上海的浦東。 去年,上海浦東迎來了繼深圳之後的第二個全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兩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相繼獲得更大的自主權。 去年9月,中共印發檔案提出支援廈門開展全面改革試點,預計廈門將“接手”推進先行探索。
在擴大高階別對外開放的層面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機會。
根據工作報告,今年將“進一步落實自貿試驗區推進戰略”,賦予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港更多的自主權。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認為,對於先發優勢地區來說,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通過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合作,這些地區可以抓住發展機遇,為國民經濟提供更多的財政資源和其他支援,這也有利於支援和幫助其他地區。 此外,這些地區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的制度創新,可以為其他類似地區的改革開放提供重要借鑑,降低制度探索成本。
全國新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