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旋轉噴霧乾燥脫硫(SDA)。
旋轉噴霧乾燥脫硫技術(SDA)最早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和丹麥兩家公司共同開發的。 工藝原理是將石灰漿通過高速旋轉霧化裝置霧化成細小的液滴,噴入吸收塔後,一方面與煙氣中的SO2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固體灰分,另一方面煙氣將熱量傳遞給石灰漿,使其連續乾燥, 所以反應後的灰分會以乾燥狀態排出。這種方法的脫硫效率可以達到80%85%,這在20世紀80年代被稱為煙氣脫硫技術。
2、半乾法、半濕法煙氣脫硫技術
半乾法和半濕法工藝是中國環境科學院研製的一種脫硫技術。 該技術是在日本捐贈的半乾法、半濕法脫硫裝置的改進基礎上,根據我國煙氣脫硫現狀開發的脫硫技術。 改造後,工藝和技術投入少,占地少,造價低,無腐蝕,脫硫灰也可用於製磚。
半乾法和半濕法的工藝是鍋爐煙氣在進入塔內前與脫硫劑(CAO和CA(OH)2)混合,然後進入脫硫塔,水霧從塔頂噴入塔內,SO2、水和脫硫劑在脫硫塔內發生化學反應, 脫硫劑與SO2(即亞硫酸)的水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鈣,亞硫酸鈣被氧化成硫酸鈣,可除去煙氣中的SO2。
3、粉粒噴霧床半乾半濕煙氣脫硫
粉粒噴霧床半乾法煙氣脫硫是日本研究人員在90年代開發的。 該方法的技術原理是:進入噴淋床的含SO2煙氣先由預熱器預熱,脫硫劑也提前與水混合,脫硫劑粉狀,包括石灰石、熟石灰或其他鹼性脫硫劑,脫硫劑在漿液狀態下從噴淋床頂部噴入床層, 並在噴淋床內與來自塔底的噴霧顆粒充分混合,噴霧顆粒被從塔底噴出的含SO2的煙氣吹起,呈現流態。
SO2氣體與脫硫劑在流化射流顆粒表面發生脫硫反應,同時完成乾燥過程。 脫硫反應後的產物為乾粉,產品從分離器中吹出。
隨後,許多中國學者通過改進噴霧床的結構和形式,研究不同型別的脫硫劑和新增劑,改變噴霧顆粒的粒徑,混合各種粒徑的顆粒,對噴霧床的煙氣脫硫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 張少峰等研製了一種帶有兩個噴嘴的矩形噴霧床,研究了新增劑、注射速度、床高和粒徑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以氨為脫硫劑的脫硫效率高於鈣基半乾法煙氣脫硫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