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魯迅和西湖有什麼聯絡,首先想到的就是《論雷鋒樓的倒塌》和《論雷鋒樓的倒塌》這兩篇家喻戶曉的文章,似乎並沒有太精彩的聯絡。
魯迅對西湖的態度:從批評開始
在那兩篇文章中,魯迅對以《西湖十景》為代表的枯燥無味的“十景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雷鋒落日也有這樣的描述:“可是我見過那座沒有倒下、破爛不堪、藏在湖山之間、夕陽照耀著這些近處的雷鋒塔, 這就是'雷峰日落',西湖十景之一。 我也看過《雷鋒夕陽》的真實場景,我覺得不太好。 ”
很多人用這兩篇文章來證明魯迅不喜歡西湖,但我不同意。
他不僅批判了“十景病”,還批判了中國人“愚昧、多疑、個人主義、幸災樂禍、迂腐妥協、冷血等”,批評了孔子和孟子之道,說“孔子是'權貴之聖'”孔子的'仁、義、德'是殺人的軟刀“等等,但顯然, 他不是在批判勤勞善良的百姓,也不是孔子、孟子的真正道理,而是批判舊社會、舊禮儀、舊制度和統治者等等。
同理,他不是在批評《靜》的過錯,風景是沉默的,能有什麼錯呢? 他真正批判的是封建糟粕,是維持封建父權制的權貴,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是保守的、滿足於現狀的、害怕改變的麻木百姓。 不難看出,魯迅對西湖沒有好噁,只是用話題來玩。
魯迅對杭州的第一印象:去獄中探望爺爺。
追溯魯迅在杭州的足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因為他的祖父周福清捲入了科學領域的賄賂案,被囚禁在杭州華派樓監獄,17歲的魯迅第一次來到省會杭州看望祖父與二哥周作仁, 以前住在杭州。後來,他去南京水手學校讀書,每次來來杭州,都去看望爺爺。 親戚在監獄裡,沒有人會喜歡這個悲傷的地方。
魯迅在杭州的生活:在學校教書。
魯迅與西湖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絡,這發生在1909年至1910年之間。 當時,魯迅從日本回國後,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校(現杭州高階中學)任教,擔任生理學和化學教師,還擔任日本教師鈴木琴師的植物學翻譯。
這期間,魯迅在教學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很少出去玩。 據同鄉同仁徐壽尚記載,“魯迅很少去,在杭州一年,只去過一次湖邊,是應我的邀請去的。
魯迅雖然只去過一次湖邊,但因為工作原因,他經常在西湖周圍的山上採集植物標本。 根據魯迅1910年3月所寫的植物採集記錄,他採集的地點涉及錢塘門內外、葛陵、七夏嶺、鼓山、凌隱、玉皇山等地。 學生吳志剛曾寫過一篇文章,回憶他的老師魯迅曾經帶他們去爬保俶山(即包包山),沿著山脊向南,經過葛陵、楚臺到七夏嶺。 然後從平路下山,拐過鼓山,沿著白色堤道返回學校。 魯迅的足跡走遍了整個西湖。
魯迅之行杭州:蜜月之旅。
1910年8月,魯迅離開杭州,到家鄉紹興教書。 之後,他遊歷了北京、廈門等地,最終於1927年與妻子許廣平定居上海,在此期間,魯迅應許勤文和川島的邀請,迎來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杭州之行。
他帶著妻子徐廣平去杭州玩,他們去西溪濕地看梅花,去老虎跑喝茶,到樓外吃飯,因為杭州特別熱,魯迅還病著。 但他們也玩得很開心。
此後,魯迅再也沒有踏足過杭州。
在《魯迅全集》中,幾乎沒有遊記等文章,從東京到北京、廈門、上海,魯迅周遊世界,卻很少出遊,這次在杭州也是他難得的一次旅行。
魯迅雕像:面朝湖山。
雖然杭州只是魯迅曾經經過的地方,既不是他長大的地方,也不是他靈魂回歸的地方,但杭州一直記得這位偉人——他的身影曾經遊歷過湖山,他的精神曾經滋養過這片土地。
有些人已經走了,但他們將永遠被銘記; 一些記錄歷史的物品也會留下紅色的印記。 沿著西湖風景區後面的鼓山路,很快就能看到湖邊的陰蔭草坪上,一尊面朝東方、面色凝視遠方的坐像,正是魯迅先生。
這座雕像於1981年7月在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豎立。
他靠山坐西湖,春暖花開,這裡是長江南方賞春的最佳去處,堤岸邊的欣欣向榮的風景,湖邊笑容可掬的遊客。
他在這裡見過“雷鋒塔的倒塌”,現在也看到了“雷鋒塔的崛起”。
*:部分**資料**在網際網絡上,被入侵和刪除。
西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