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無人機迅速成為軍方關注的焦點。 從前線步兵手中的偵察無人機,到專門用於獵殺自行火炮的巡航飛彈,再到炮兵部隊使用的無人支援平台,甚至美軍用來執行偵察作戰任務的無人機和美軍用來偵察黑海情報的戰略偵察無人機,無人機在戰場上隨處可見。
對於此前產量極低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來說,這種裝置需求的激增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滿足,只能慢慢建設。 然而,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俄羅斯取得了驚人的成果——無人機的年產量達到數十萬甚至數百萬。
與中航工業此前最多出口幾十甚至幾百架無人機相比,“百萬”的數量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這實際上是因為所涉及的無人機型別差異太大。 俄羅斯每年可生產“數百萬架無人機”,主要指FPV超輕型無人機,而與中國的“彩虹”、“翼龍”等重型軍用無人機相比,產量仍然只有“幾十架”。
而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2021年全球民用無人機出貨量已突破1000萬台,其中大疆在2022年出貨了530萬台,沒有刻意提高產能。 由此可見大疆乃至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地位和技術水平。 有趣的是,俄羅斯之所以能夠達到目前的高產能,與其大量進口生產裝置直接相關。
俄烏戰爭爆發後,雙方都很快意識到無人機的重要性,但兩國的無人機庫存都相當有限。 當時的烏克蘭只有一批從土耳其購買的TB-2,以及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舊裝置。 俄羅斯的情況稍好一些,早年通過購買以色列軍用無人機,推出了幾款國產機型,2014年後,國產元素進一步加強,初步建立了以“柳葉刀”、“海鷹”和“獵戶座”為代表的無人機裝備體系。
然而,這些俄製無人機並沒有真正完全國產化,實際裝備數量也不多,很快就耗盡了(烏克蘭的TB-2也是如此)。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烏克蘭積極向美國求助,最終獲得了巡航飛彈和少量小型無人機。 另一方面,俄羅斯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伊朗,以戰場上繳獲的幾架美制裝備和數千萬歐元現金為代價,從伊朗購買了至少數千架無人機,並迅速成為烏克蘭的噩夢。
不過,當時俄羅斯和烏克蘭從其他國家獲得的無人機基本都是支援型或遠端打擊偵察型,並沒有解決前線步兵對超輕型偵察無人機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交戰雙方都發現大疆銷售的民用無人機非常適合步兵的需求,並進行了採購。 當許多民間社會組織試圖為前線提供物資時,大疆無人機也成為首選,甚至形成了一種趨勢。
然而,同時向交戰雙方供應無人機,使大疆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壓力,最終選擇退出這兩個海外市場。 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仍然可以從其他國家轉移大疆無人機,但效率非常低下,因此他們開始大力開發自己的無人機生產系統。 據烏克蘭官員稱,與2022年相比,其2023年的無人機產量增長了100-110倍。
與此同時,烏克蘭軍方聲稱已經組建了至少17個無人機打擊連,並開闢了一系列新的打擊方式。 這些無人機打擊部隊襲擊了俄羅斯軍方在克里公尺亞半島的海軍航空基地,甚至襲擊了克里姆林宮和俄羅斯腹地的轟炸機機場。
然而,目前存在乙個大問題,即烏克蘭無人機生產企業非常分散,規模和技術水平各不相同,使用起來相當複雜。 例如,一家名為“自主終端”的烏克蘭企業製造了一種名為AQ-400的無人機,類似於伊朗的“小型電單車”,理論最大射程為750公里,能夠攜帶72公斤的彈頭,相當不錯。 不過,目前該機型的月產量只有100臺,雖然已經開始在烏克蘭軍隊中使用,但還沒有形成規模優勢,這也反映了烏克蘭無人機生產的整體情況。
相比之下,俄羅斯通過大規模進口生產裝置建立了許多生產單位。 這些單位有統一的生產標準,一般可以批量生產幾種基本的單無人機。 從披露的現場**來看,這些俄羅斯企業使用3D印表機生產機身部件,雖然其他加工裝置有些簡陋,但基本齊全。
乍一看,給人一種“小作坊搞砸”的印象。 這樣的“小作坊”一共近20個,一般有幾十甚至幾百名工人,每天生產幾百架無人機不成問題,粗略估計,“一百萬架無人機年產能”一點也不誇張。 今年1月,德國《明鏡週刊》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俄羅斯在無人機領域遙遙領先於烏克蘭,前者所達到的高度正是後者正在努力追趕的高度。
事實上,正是在這一點上,工業化國家和非工業化國家之間的本質區別才真正顯現出來。 烏克蘭從蘇聯繼承下來的技術基礎多年來幾乎耗盡(最後的精華在戰爭中被摧毀),雖然增加無人機的產量受到了很多關注,但它仍然在獨自戰鬥,型號廣泛,資源利用率低。 俄羅斯統一採購裝置、統一技術標準的生產模式是現代工業體系的典型特徵,說明俄羅斯沒有失去最基本的產業協調手段。
當然,俄羅斯無人機廠商如何解決百萬級電機、電調、導航等零部件的問題,以及如何在短時間內購買成批的無人機生產裝置並落地技術體系,是乙個比較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