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消失的10分鐘休會成為熱門話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政協)的一些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再次呼籲將已經消失的10分鐘課間時間歸還給學生。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10分鐘休會仍未落實,“如廁社會化”的趨勢越來越流行,勢必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產生長期不利影響。
多位委員和委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呼籲休會10分鐘絕不是“腦洞大開”的舉動,而是長期紮實的調查,得出相關結論,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關係到國家子孫後代的成長和長期健康,也是對相關學校和其他單位未能實施10分鐘課間休息的嚴肅回應。
為什麼課間沒有 10 分鐘?
去年底,山西省某教師在平台上發文稱,他所在學校70%的學生在課間10分鐘都不願意離開教室。 在2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裡,操場上的學生很少,整個校園顯得非常冷清。
短片《**》報道後,引發了討論。 2023年11月,央視新聞播出《課間10分鐘,“野”點有什麼問題? 提到一些學校的10分鐘課間休息時間正在“消失”。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的調查,752%的受訪家長表示,在周邊的中小學,“課間安靜10分鐘”的現象很普遍。
主持人白岩松曾直言不諱地說:“課間連10分鐘都出不了教室的孩子,怎麼能支撐乙個國家的健康成長? ”
事實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於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不得為防止安全事故發生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課間活動、體育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學校未成年人保護規定》第八條進一步規定,學校不得設定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等非教學時間的適當交流、遊戲、課外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限制。
雖然有相關法律法規規範、引導和限制,教育、體育、學術界也一直在呼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恐怕很多學校都在消極應對,班間“囚禁”現象還大面積存在。 例如,學校一般禁止孩子在課間進行戶外活動,甚至要求學生除了上廁所外,不得隨意走出教室,使學生群體出現“如廁社交”的奇怪現象。
四川省梅山市彭山區鞏義鎮鞏義中學 課間體育圖片 中新** 中國新聞社翁廣健攝。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時代教育集團董事長陳維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通過調研發現,“課間10分鐘消失”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課堂教學的繁重任務與課堂時間的緊張之間的衝突。 近年來,課堂上的任務數量越來越多,中小學各科目的教學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學科教師不得不通過拖拽課堂來搶課時間,擠壓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進行額外的課程,導致常規課間10分鐘,大班間30分鐘, 甚至午休時間也經常被教師“占用”用於學科教學。
二是學生的自由活動與過度的安全責任之間的衝突。 在現實中,學校往往被視為無限責任的主體,學生安全事故發生後,相關方尤其是學生家長普遍存在“過度問責”的傾向。 在允許學生在課間自由活動和防止學生發生安全事故之間,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傾向於後者,以避免安全風險,這也是學生在課間“接地”的關鍵癥結。
三是學校堅持教育規律與家長過度介入校務之間的衝突。 目前,由於缺乏“安全屏障”,即使學校裡學生和同學之間有輕微的肢體衝突,也會有家長來學校“問老師”。 這嚴重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活動。 為了防止家長的投訴和舉報,一些學校和老師選擇“平躺”,取消一些可能引起糾紛或安全隱患的日常活動。
可以概括為三點,“學業負擔重,學校怕責任,家長不原諒”。
課間 10 分鐘可能還不夠
全國政協委員、前奧運冠軍楊陽了解到,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根據《2022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年度報告》,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農村小學生抑鬱風險檢出率為252%,焦慮風險檢出率為257%。農村中學生抑鬱風險檢出率為200%,焦慮風險檢出率為436%。
3月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體育小組會議。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楊洋在會上發言。 中新社記者楊華峰攝。
楊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體育和心理健康之間有很強的聯絡。 體力活動刺激大腦中內啡肽等神經遞質的釋放,可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改善情緒狀態。 定期進行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起著重要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優於不參加體育活動或參加體育活動較少的學生。
在楊洋看來,確保課間和日常體育課之間有10分鐘的時間,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為身體成長奠定基礎的關鍵。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健康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彥虎看來,休會問題解決不了,從長遠來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需要進一步關注它。
李彥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國中小學生脊柱側彎人數已超過500萬。 全國每年約30萬例新發病例中,有一半以上是青少年,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8-10倍。
根據我們的調查資料,中國在校學生脊柱畸形的概率已達到50%左右。 自2011年以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正式開展了一項關於青少年脊柱健康的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從20年前的1%-3%上公升到現在的10%左右。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壓力大,長時間坐在課桌前,姿勢管理意識薄弱,對脊柱健康缺乏關注。 此外,我國青少年視力問題、肥胖問題、心肺功能不全和心理問題的高發率也與此有關。 ”
增加孩子的活動時間,是解決孩子目前身心健康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表明,每天在陽光下活動兩個小時的孩子可以大大改善他們的視力問題。 在陽光下,孩子可以在室內釋放長期身體壓抑產生的負能量,他們的心理也會變得更加陽光。 ”
“我認為至少在小學期間應該有30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是國家層面高層需要考慮的事情,”李說。 ”
李彥虎在“青少年脊柱健康與視力健康”主題營示範講解 攝影:鐘新** 中新社。
要先“放寬”學校
北京博盛律師事務所律師白曉勇多年來一直關注校園傷害案件,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司法機關處理校園傷害事件爭議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此外還有刑法、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學校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校園安全條例。
從司法實踐來看,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未滿8周歲的學生無民事行為能力,需要採取過錯推定原則,學校需要證明其已履行教育管理責任才能免除責任;對年滿8周歲、民事行為能力有限的人,應當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即由受害方證明學校有過錯。
白曉勇律師認為,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導致責任認定和糾紛化解,學校和教師舉證難度較大。 “具體來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如果難以明確判斷學校是否有過錯,法院一般會傾向於認為學校或多或少需要承擔一些補充責任。 ”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把課間的10分鐘還給孩子,就必須“鬆開”學校,明確學校的責任邊界。 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一再呼籲制定專門的、針對性強的《校園治安法》。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李國華建議,進一步細化規則,明確學校履行教育管理時發生的意外傷害的相關責任責任。用更完善的法律規則明確校園安全事故的責任界限,可以消除學校安全顧慮,給孩子提供業餘時間。 我們不應本著“誰惹事就理”的精神盲目遷就家長、批評學校和老師,而應認真查實查,還原真相,公正地追究責任。
相較於李國華的建議,陳維志的建議更加詳細具體:一是要開展專項教學督導,對落實不力的地區和學校追究責任,將課間10分鐘保證納入學校教學管理活動的檢查內容; 二是要合理分配學科課時,避免各學科之間出現“課時高峰”; 三是要合理界定安全責任,完善學生安全事故認定和賠償機制,對履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責任的學校和教師建立豁免制度; 四是完善家校男女同校機制,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職能作用。
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確保學生在校園的安全確實是底線,但安全絕不能成為綁手綁腳、“俘虜”孩子的理由,絕不能為了“避免安全問題”而“噎食”,為了“避免安全問題”而“犧牲”學生的“課間10分鐘”來換取絕對的安全。
作者:葉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