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廊坊3月2日電(記者王磊)京津冀協調發展,推動了燕郊這個小城的巨大變化。
作者:李曉偉,宋敏濤。
鹽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與北京僅一尺白河之隔。 這個地方曾經被稱為“封鎖之城”和“沉睡之城”。 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已經10年了,引發了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轉型,燕郊這個小城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與 8 年前相比,我現在通勤的時間減少了一半。 在北京市海淀區工作的燕郊居民閆靜說。 在她的記憶中,她以前早上5點30分起床趕公交車,下班回家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了,通勤時間長導致“我常常很著急”。
由於靠近北京市區,房價相對不足,大量在北京工作的人選擇在燕郊定居。 據公開報道,每天有數十萬上班族往返於北京和燕郊之間。 此前,燕郊跨省上班族只能走燕郊高速公路和靖宇老路進京,導致公交車、通勤班車、自駕車混雜,每天早上六七點就人頭攢動。
2022年夏天拍攝的橫跨潮白江的延潮大橋。 (資料地圖)由高樹提供。
近十年來,京津冀著力打造“交通網路”。 同時開通了15條通往北京的公交線路,日運送旅客10萬人次,京津冀定製快車線路7條,連線燕郊、北京的定製快車49條。 2022年12月,京唐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從燕郊站出發,29分鐘即可到達北京火車站,為進京通勤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如今,進京的公交車大約需要5到10分鐘,大家在公交車站前排起了長隊,井然有序。 閆靜笑著說,她現在上班的路上很平靜,下班乙個小時就能到家,晚上吃完晚飯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步,“生活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與“乙個交通網路”相伴而生的是“乙個產業鏈”。 十年來,燕郊積極承擔北京市非資本職能,加強產業對接與合作,“京研發與燕郊轉化”格局逐步形成。
走進位於燕郊的河北億安奧美醫療裝置***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忙著訂購50臺出口印尼的醫用麻醉機。 “我們於2015年落戶燕郊,公司總部位於北京。 公司生活事業部經理梁春清表示,自從入駐燕郊以來,公司產值持續增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海外。
2月28日,河北億安奧美醫療裝置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忙碌著。 攝影:趙丹梅。
除了自有生產外,該公司還在延郊經營著乙個醫療器械產業園,目前已孵化了21家企業,其中18家來自北京。
“反向通勤”現在在我們的校園裡很流行,公司的許多員工都來自北京。 梁春清表示,燕郊地處北京附近,交通便利,運營成本較低,吸引了初創企業落戶燕郊。
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燕郊在北京共承接了121個轉讓專案,總投資394個39億元。 24個科技創新園區共有1021家科技型企業,其中約62%來自北京。 同時,共孵化中小微科技專案419個,其中122個在京承接。
好像我已經很久沒有聽說過“沉睡之城”這個名字了。 閆靜說,她的丈夫是天津人,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現在在燕郊的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始了新的事業,一家人對未來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