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4年中國經濟走向,各界眾議紛至沓來,目前還沒有形成結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在理想情況下,中國今年的GDP可能增長4%6%,但它也警告說,如果房地產行業繼續低迷,增速可能會降至4%以下。 野村**和國內券商等機構也把重點放在了4%的數字上。 不過,國內大多數機構更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可以實現5%的增長。 地方兩會公布的各省加權目標增速高達53%,彰顯了當地的雄心壯志**。
這些差異源於三個核心問題:
首先,房地產市場的未來仍然不確定。 何時何地觸底,不僅關係到房地產投資能否止跌反彈,而且直接影響到家庭消費的增減。 畢竟,資產縮水對家庭消費的擠出效應不容小覷。
其次,債務問題也是制約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之一。 新發布的《47號文》明確限制了12個省市的新投資專案,凸顯了地方基礎設施債務壓力的制約。 2023年,許多負債省份未能實現預期的GDP增長目標,這無疑給2024年的經濟增長蒙上了陰影。
最後,出口部門的不穩定不容忽視。 在經歷了2020年至2022年的交錯增長後,2023年的出口規模有所下降。 展望2024年,出口能否保持目前的規模還有待觀察。
可以看出,要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需要依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 但值得深思的是,這樣的增長路徑能帶來多大的實質性好處。
就房地產而言,它既是財富的來源,也是經濟的引擎。 作為一種資產,它可以為持有者帶來可觀的財富效應,促進建築、家電等眾多行業的繁榮發展。 在中國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中,房地產對經濟的整體貢獻尤為顯著,堪稱經濟“定海神針”。
但是,從另乙個角度來看財產同樣是一種負擔。在買賣迴圈中,資產和成本的作用在不斷變化,很難確定資產作為資產帶來的收益是否超過作為成本付出的成本。 房價的飆公升如潮水般洶湧澎湃,擠壓著其他消費支出,使得人們不得不在追求舒適生活和滿足感的同時面對生活壓力。 從基礎設施專案來看,這些龐大的專案確實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並為早期的經濟注入活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專案趨於飽和,它們對就業和經濟的積極溢位效應會減弱。 同時,背後堆積如山的債務像滾雪球一樣令人擔憂
這就像花很多錢裝修一處房產,可以增加它的價值,但過度的裝修,比如放兩層地磚,用很多錢蓋乙個水槽,就太奢侈了。
同樣,基礎設施專案雖然依賴公共部門投入,但其融資過程正變得更加市場化,這無疑會加劇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競爭,削弱基礎設施對經濟和就業的積極影響,甚至可能加劇經濟的結構性失衡。 因此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慎重思考,尋求更加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中國經濟顯得疲軟的原因其核心在於,在多重因素交織的影響下,住宅板塊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和信心。市場的低迷和房地產價值的下跌就像兩把看不見的刀片,切開了住宅部門的財富存量。 保守估計,2021-2023年,居民理財賬戶減少2萬億元,市值縮水54萬億元,住房資產縮水68萬億元。 在現有財富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增量收入的機會變得越來越稀缺,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一樣。 產業政策的調整加劇了就業市場的壓力和競爭,導致城鎮職工平均每週工作時間從2018年6月的不到46小時增加到2023年12月的49小時。 但與此同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卻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這無疑是對住宅業信心的又一次打擊。 現在幾乎所有的巨集觀經濟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對家庭部門缺乏期望和信心。
無論是工業消費品領域的產能過剩、低價格和通縮風險,還是融資需求不足導致的信貸封鎖鬆動,以及M1增速處於歷史低位,這些都與家庭部門承擔的非市場調整成本和不得不面對不斷萎縮的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振興中國經濟,首要任務是恢復家庭部門的信心,激發他們的活力,讓經濟大船再次起航。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追求經濟增長數字相比之下相形見絀。 我們必須重申,真正使人民受益的3%的穩固增長率遠遠高於5%的高增長率的價值,因為5%與人民的福祉脫節。 從這個角度來看,穩定房地產市場尤為重要。 然而穩定不是通過限購等行政措施強行壓制市場,也不是通過非市場化、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人為地抬高房地產投資。 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並非完全由市場自發形成,土地融資、基礎設施投資和信貸的過度介入無形中為泡沫的擴大提供了溫床。 因此,要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輔之以審慎的巨集觀調控,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文章**: Fortune 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