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勢頭明顯不足,不穩定、不確定、不可預測因素增多,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反全球化、泛安全挑戰加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安全的問題日益突出。 面對當今世界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和問題,唯有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才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並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新發展格局建設,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飛躍,多年保持世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地位, 並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進入增長快車道,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和“中國經濟見頂論”被無休止地聽到。 早在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前後,西方國家就主張“和平演變”和“華盛頓共識”,將“全面西化”推論給中國,並預言中國“將很快崩潰變色”。 2001年,美籍華裔律師張家盾甚至寫了一本關於“中國崩潰”的書,假設“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體系最多只能維持五年,中國經濟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開始崩潰。 雖然這種“崩潰論”本身早已崩潰,但包括他在內的許多西方人仍在繼續炮製和兜售歌頌中國的論點。
令世界驚嘆的基本事實是,1980年以來的40多年裡,中國經濟增速平均為9%,比同期世界經濟增速平均增速高出5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 2009年和2020年,當世界經濟遭受巨大衝擊並陷入衰退時,中國經濟逆勢增長。 其中,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92%,為陷入衰退的世界經濟帶來光明; 2020年,中國經濟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保持2%的增長3%,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得益於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家,中日差距已拉大十多年。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由於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增長速度較以往有所下降,但增長表現依然光明,增長更加注重質量。 2010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8%,比世界同期經濟增長率高出3%。5個百分點。 其中,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2%,比 2022 年增加 22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一些國家還在炒作無端的“中國經濟已登峰論”,妄圖發動心理攻攻,破壞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同以往一樣,這些論點忽視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勢頭,忽視了近年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進展。
經濟資料比較的背後。
“中國經濟見峰論”的支持者經常引用的所謂有力“證據”是,近兩年來,中美經濟總量發生了有利於美國的反轉。 中國名義GDP在2021年達到美國GDP的76%左右後,已連續兩年下降,2022年佔比約70%,2023年降至65%左右。 事實上,這些資料背後有多種因素。
從統計學上看,美國名義GDP與中國的差距確實在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動能比中國強。 相反,中國2023年實際經濟增速約為同期美國經濟的兩倍,差距為27個百分點,比2022年有所增加。 2023年美國GDP的名義增長率約為63%,而同期中國的名義GDP增長率為4.(以當地貨幣計算)6%。這導致了中國實際GDP增長率高於美國、名義增長率低於美國的反常現象。 以美元計算,中美名義GDP增長率之間的差距甚至更大。
眾所周知,在高通脹支撐下,名義GDP增長不僅不會帶來社會福利的增加,反而會擴大財富分配差距,導致更大的社會不公,從而只會帶來虛假的繁榮。 美國長期高通脹,是美國巨集觀調控不當、社會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這大大提高了美國民眾近年來的生活成本。 現在,高通脹問題已成為擴大中美經濟總量差距的“頭號貢獻者”。
此外,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美國主要採用支出法來核算GDP。 以支出為基礎的國內生產總值由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以及商品和服務淨出口組成。 近年來,美國繼續實施大規模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大規模借貸維持高消費和高投資,財政赤字處於歷史高位。 2020財年(上一年10月至今年9月) 2023財年和2023財年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三大財政赤字。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美國過去三年的財政赤字為313萬億美元,277 萬億美元和 1695萬億美元。 其中,美國2023財年預算赤字低於歷史峰值,但比2022財年高出23%。 長期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國債務水平居高不下,並因達到債務上限而多次陷入“停擺”危機。 2024年2月,國際金融學會發布的《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國**債務規模仍居世界第一,總額超過34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超過124%,相當於人均債務約10萬美元。 這些債務最終以支出的形式被納入GDP的計算中。 隨著債務水平的上公升,這種由財政政策支援的擴張性經濟增長將不可持續。
那些大聲疾呼中國的人只會錯失機會。
從長遠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制度創新、專業化分工等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造足夠大的適應分工專業化的市場規模,我國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堅決消除各項制度機制的短板,大幅提公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為經濟長期增長提供重要保障。
中國推進對內統一市場建設,實施更加積極的對外開放戰略,加快構建以國內週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週期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因此,我國經濟長期好轉的基礎將更加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將更加強勁。 此外,中國的新發展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更安全,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鑑和更大的發展機遇。
在國內,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改善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重要使命,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居民收入保持較高增長率,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實際增加6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同比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實質增長7元6%。中國社會長期保持穩定,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社會長期穩定既是中國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發展環境的重要優勢。 中國繼續以自身穩定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繼續以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發展推動包容性全球發展。
放眼全球,中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推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以中國的新發展不斷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歷史早已證明,歌頌中國,不會讓中國衰落,只會讓那些歌頌衰落的人錯失分享中國發展的機會。 與一些熱衷於“築牆壁壘”、“脫鉤斷鏈”、搞單邊制裁和極限施壓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積極推動國際巨集觀經濟政策協調,與各方一道創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 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實現了自身超大市場與世界的深度互動。 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合作夥伴,貨運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外資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對外開放規模更大、領域更廣、層次更深的格局。 高質量的“一帶一路”倡議搭建了全球最廣闊、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成為全球發展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和幸福之路。
作者:徐秀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