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困惑和焦慮,不妨聽聽王陽明的3句話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3-03

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有兩位思想巨人,他們受到世人的尊敬。聖人

他們思想的光輝歷久彌新,其中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

另一位是王陽明,一位心智大師。

而在兩者之間,曾國藩因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深刻的治國理念,被後人譽為“半個聖人”。

王世珍對王陽明的評價更是至高無上:“.德、功、口才都名列前茅

王陽明的思想,如一汪清泉,滋養了無數渴求知識的靈魂,從張居正、曾國藩,到張太炎、康有為,無數歷史人物都從他的教誨中汲取了智慧。

與孔子同等水平的哲學家王陽明沒有留下長篇大論,他的教誨大多是口口相傳的。

**萬帆激勵計畫《傳記》由他編纂,記錄了王陽明的對話和與他們的通訊。 這些對話不僅是心靈研究的精髓,也是解開人生謎題的關鍵。 今天,讓我們走進這些對話,聽聽王陽明的智慧。

王陽明的頭腦學會了高度概括地運用“四句教”

沒有好的身體,沒有噁心的身體,有好的和惡意的動作。

知善知噁是良心,行惡是一回事。

翻譯:人心的本質,也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沒有善惡之分。 人類的思想、情感和慾望。 當人們開始思考、感受和渴望時,善與惡的概念就會產生。

良知是王陽明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們內在的道德意識和判斷力。 每個人都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良心。

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它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格物是王陽明提出的一種實用方法,是指通過實際行動實現良心所認識的善,消除邪惡。 王陽明認為,僅僅知善惡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行善避惡,從而達到精神淨化和自我完善。

換言之: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的種子,而我們的行為就是這些種子生長的土壤。

其實心理學上有一句諺語叫:有偏見的心態

如果某件事成功了,人們往往會把功勞歸功於它。

如果事情做得不好,人們會認為這是別人的問題。

把問題歸咎於別人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反省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對自己偏見思維的糾正。

王陽明的智慧告訴我們,內省不是否定,而是一種自我完善。

通過內省,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

只有這樣的反省,我們才能發現這些問題和差距。

真正的智慧在於反省,而不是指責。

在《增光仙問》中也有說法。“責備的心是對自己負責的,寬恕的心是對他人的饒恕。

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會犯錯,你我都有自己的缺點,寬容別人,嚴格要求自己,只有學會感同身受,才能獲得真誠。

傳記中寫道:

順從就是順從而已,沒有意義,心身就一樣,身就對。

譯本:順其自然,不要陷入主觀情緒,可以保持內心平靜。

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比如:生病、降職、失戀、失業等等。

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候生氣,這很正常。

當憤怒襲來時,你是否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憤怒和怨恨所左右?

但如果你允許自己發洩自己的情緒,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不如學習王陽明的方法,以過客的身份看待情緒,不要被它困住,而是要學會觀察和接受。

小明是前公司的同事,是職場精英,但由於工作壓力巨大,經常因為一件小事而生氣。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因為乙個專案的延誤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憤怒使他失去理智,誹謗對方,破壞團隊的和諧。

事後,李明感到深深的懊悔。 開始思考王陽明的話,試著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深吸一口氣,暫時放下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

最後我發現,當我不再被情緒所困,而是冷靜地分析問題時,解決方案往往更清晰,人際關係也更融洽。

與其被情緒化的想法所左右,不如做情緒的主人。

在一旁觀望,讓自己跳出來,生活不能被情緒所控制,也不能被憤怒所左右。

誰不做他能做的,但他不能做的,他足夠強大,知道他不能做什麼,他將不能為他的良心服務。

翻譯: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來設定目標,如果目標不切實際,超出自己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追求就是徒勞的。

追求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標,強迫自己理解超出自身智力範圍的知識,都不能實現“良知”。

良知是乙個內在的過程,它要求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去行動和尋求知識,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部目標或知識。

自我認識是成功的關鍵。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並繼續努力時,我們就能實現自我超越。

這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挫敗感,並能夠在適合你的領域大放異彩。

只做力所能及的,這樣你就不會承受野心勃勃的屈辱,不讓自己陷入疲憊、疲憊和掙扎的境地。

在人生的旅途中,迷茫是正常的。

雖然王陽明與他的**的對話發生在五百年前,但它仍然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化解心中的焦慮和憤怒。 生活中那些看似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王陽明的教誨中都有答案。

點選注意力,讀楊明先生的智慧,迷茫時指明方向,焦慮時送安慰。

相關問題答案

    2024年,如果還在感到焦慮和迷茫,不妨讀一讀《認知覺醒》這本書。

    認知覺醒 一書告訴我們,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遭受極度的痛苦,因為我們總是試圖用自己軟弱的意志力來對抗本能和情緒。這種與生俱來的自然對抗,常常把我們引向失敗的深淵。就像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卻還是忍不住,掏出手機 我知道運動對健康有益,但我總是在兩天的新奇之後放棄 我知道重要事情優先的道理,但我總...

    你知道焦慮和抑鬱的區別嗎?

    抑鬱症和焦慮症是兩種不同的心理障礙,其表現和症狀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區別 .情緒表現 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 悲傷 無助 興趣喪失等症狀,而焦慮障礙患者則表現為過度擔憂 緊張 不安 恐懼等情緒。.軀體症狀 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 食慾改變 疲勞和身體不適等軀體症狀,而焦慮症患者可能會出現...

    不要讓壓力和焦慮吞噬你的生活 學會愛自己

    深夜,在千家萬戶的燈光下,我獨自一人躲在角落裡,疲憊的身體和精神默默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別人看不到,我無法向家人和朋友傾訴,也不敢在朋友圈裡發洩,因為大人的崩潰就是這樣,我不能理智地跟自己說,人生就是這樣,我們要學會適應,學會面對。儘管我感到無助,但我知道無論如何我都必須愛自己。哪怕是身邊無人的夜晚...

    我之所以能夠治癒焦慮和強迫,是因為《心經》中的這句話

    題詞 我之所以能夠治癒焦慮和強迫症,這一切都要歸功於 心經 中的這句話 留言 心無障,無懼 理解這句話,我們可以擺脫一切焦慮和強迫。乙個強迫症學生告訴我這樣的事情。他說 老師,我最近一直在練習,一直有個煩惱,就是怕自己理解不對?如果我的理解是錯誤的,我的做法不是錯的嗎?所以,每次修煉,我都有這種擔心...

    你看到你周圍的焦慮製造者和傳播者了嗎?

    有一種人,每次和他聊一天,聊的時候,你都會想,哇,哇,嗯,這樣.就像看到了新世界,了解了一些自己從來不知道的事情 真假,咱們先不更真實 莫名覺得自己很孤獨,聽不清是什麼樣的感覺,就是一下子覺得資訊量有點大,甚至都沒來得及質疑,我覺得自己又醜又落後,就像井底的孤獨青蛙,彷彿被釘住了一樣,覺得自己不如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