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知名癌症研究機構丹娜法伯(Dana-Farber)被曝出疑似大規模資料造假醜聞,引發了科學界的公信力危機。
去年夏天,我在哈佛商學院報道了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的故事。 她被指控在她發表的至少四篇文章中公然偽造資料。 事件之所以被曝光,是因為一位關注研究誠信的業餘“資料偵探”在網際網絡上發現他的**資料可疑,展開了進一步的調查。
他們最終將擔憂上報給哈佛大學,經過調查,哈佛大學要求撤回此案。 吉諾隨後對哈佛大學和部落格作者提起訴訟,指控他們密謀誹謗她。 )
當我讀到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癌症研究醫院Dana-Farber發生的類似醜聞時,我不禁想起了吉諾的案例。
今年1月,分子生物學家和線上“資料偵探”Sholto D**ID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責該機構在幾項癌症研究中偽造資料**,包括醫院首席執行官和首席運營官的研究。 據報道,D**ID 聯絡了該機構,對 57** 提出質疑,其中 38 項“可能對重大資料錯誤負責”。 目前,該機構已要求撤回其中6項**,並啟動了31項**的糾正程式。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資料操作並不複雜。 (D**id在他的部落格中稱這些證據是“業餘的和拙劣的”。 他指出,許多情況都涉及在不同的圖表中重複使用相同的影象,只是更改標籤,以及影象的旋轉或拉伸不佳。 不同日期的實驗資料曲線奇怪地相同,測試結果明顯是複製貼上的。
這就引出了乙個問題:如果複製貼上的影象背後確實存在某種不當行為,為什麼相關人員如此厚顏無恥地在公眾眼中進行如此明顯的偽造這麼長時間? 有多少研究經費是基於虛假資料? 在這些病例中傳播的錯誤資訊將在多大程度上對抗癌產生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只是冰山一角嗎?
癌症資料欺詐醜聞剖析
多年來,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該領域的影象欺詐問題。 2016 年,荷蘭微生物學家伊莉莎白·比克 (Elisabeth Bik) 掃瞄了 20,000 多篇生物醫學**文章,以尋找這種操縱的證據,並發現了 38%的**顯示出相關的跡象,其中“至少一半顯示出故意操縱的特徵”。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問題似乎正在上公升。 Vic發現,“在過去十年中,出現在**中的問題影象的百分比顯著增加”。
她描述操作的量表包括三種型別的影象偽造:同一影象被使用兩次,標籤不同(這可能是無意的錯誤),同一影象被使用兩次,但其中乙個被裁剪(這似乎不太可能是無意的錯誤),以及影象被貼上了其他東西(這極不可能是無意的錯誤)。
因此,生物醫學科學家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D**id 部落格文章中強調的一些具體操作在科學家圈子裡是眾所周知的,並在論壇 Pubpeer 上引發了激烈的辯論。 然而,儘管存在長期的擔憂,但事實證明,正是 D**ID 的這篇博文促使了撤稿和內部調查。
錯誤的後果
像 Gino 和 Dana-Farber 這樣的案件需要外部“資料偵探”的參與,這令人不安。 從事“資料偵探”工作不僅有回報,也有風險。 正如他告訴《衛報》的那樣,D**ID目前處於失業狀態,只能利用空閒時間在兼職工作之間標記資料操縱。
許多“資料偵探”因揭露資料欺詐而受到訴訟的威脅。 去年夏天,誹謗律師肯·懷特(Ken White)告訴我,“許多重要的科學發現不是由受到質疑的大機構做出的,而是由像這樣的獨立人士做出的。 “問題在於,除非有人提出要求,否則沒有可以審查的制度程式**——大多數科學家不願意冒著職業風險來做這樣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另乙個令人不安的方面是,這種偽造是如此明目張膽。 我們不是在談論複雜的資料操作,而是科學家對結果的拙劣的 Photoshop 過程。 “我們看到的只是學術欺詐的冰山一角——*資料複製是科學家的最後手段,他們沒有最好的技能,在沒有其他可用的情況下獲得預期的結果,”D**ID在他最初的部落格文章中寫道。 在乙個實驗結果經常被Photoshop處理的文化中,這不可能是唯一的操縱手段。
吉諾事件和達娜-法伯事件有乙個共同點:哈佛大學。 從吉諾的案件,到哈佛大學校長克勞丁·蓋伊(Claudine Gay)的辭職,再到現在被指控的癌症研究欺詐,哈佛大學作為卓越學術機構的聲譽無疑受到了沉重打擊。
然而,在美國最負盛名的頂尖大學中發現這些挑戰也引起了公眾對這一緊迫問題的關注。 也許,哈佛的尷尬會引發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