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在朝鮮戰場上打敗聯合**,渡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可以說,鴨綠江大橋在當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彈藥的運輸還是糧食的運輸,都要通過這座橋運到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鴨綠江大橋仍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和價值,這座橋也被稱為“中朝友誼大橋”。
但畢竟鴨綠江大橋已經太舊了,所以中國希望新建一座鴨綠江大橋,所以在2010年底,新橋的奠基儀式在丹東新區舉行,歷時四年,完成了大橋的主體建設。
按理說,到現在為止,新鴨綠江大橋早就應該通車了,但九年過去了,還沒實現,又有什麼問題呢?
為什麼要建造這座新橋?
鴨綠江上其實有五座大橋連線著中國和朝鮮,還有兩座大橋在戰爭期間成為中朝多式聯運的生命線,這兩座大橋都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
鴨綠江上的第一座橋梁是日本於1909年建造的。 在這座橋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在建造這座橋時與清**談判,意圖脅迫清**同意建造這座橋。
在大橋開工之前,中方已經在朝鮮新義州一側開始了地基建設,當工程完成過半時,清方不得不同意在日本的強大壓力下繼續中方建設。
當時,日本修建這座鴨綠江大橋,並不是為了讓中朝兩國更好地交流,而是為了方便他們向我國內陸擴張,想要掠奪中國的資源。
但這座橋現在被稱為“鴨綠江斷橋”,因為在韓戰期間,美國有意切斷對志願軍的補給,所以多次派出轟炸機轟炸鴨綠江大橋。
朝鮮一側的三個橋墩被炸毀,只剩下幾個光禿禿的橋墩,而我方只剩下四座悲慘的橋梁。 即使在今天,斷橋上的彈痕仍然清晰可見。
另一座戰後修復的“中朝友誼大橋”,鋼結構早已生鏽,上面還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只要這座橋還能繼續使用,中國和朝鮮就不會考慮在鴨綠江上修建一座新橋。
要知道,這樣一座橋的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任何一條都不能滿足要求。 中國之所以執著於修建新的鴨綠江大橋,是因為這座“中朝友誼大橋”目前只能單向使用,這不是主要的。
至關重要的是,這座橋的承重能力只有20噸左右,如果超過這個重量,後果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基於各種考慮,中國決定新建鴨綠江大橋。
它通車的速度很慢
按理說,新鴨綠江大橋的建設對中朝雙方都有利,這也是中國願意斥資22億元建設的原因。 這對兩國的交流和友好關係十分有利。
但是,很明顯,朝方的想法與我國不同,在我國計畫在鴨綠江上建造一座新橋的早期,他們的態度有些耐人尋味。 如果不是溫家寶總理當時訪問了朝鮮,並就此進行了深入溝通,估計朝方也不會這麼愉快地答應。
那麼,是什麼讓朝鮮如此猶豫不決,不同意在我們國家的推動下建造它呢? 更何況,在我國大量人力物力建成後,新建鴨綠江大橋被擱置,直到現在,九年過去了,依舊還沒有開始通車,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那麼鴨綠江大橋的建設為什麼沒有按計畫進行呢? 盡快投入使用怎麼樣? 這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不可否認,如果朝方不想建,當初是不會同意的,和我國溝通後,也願意按照計畫一起建,但是有問題,也許他們之前沒有想到, 估計修橋的事情太簡單了,等實際實施起來,會發現困難重重。
朝方的經濟形勢一直不是很好,他們還需要支付引橋的建設費用,也許他們已經計算出成本太大,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所以擱置了引橋的建設,這也是可能的。
另乙個原因是,他們可能也缺乏技術人才,但他們不願意過分依賴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拖延,直到他們有實力建造它。
當然,即使技術人員到位,他們還有另乙個困難,那就是勞動力短缺。 要知道,引橋的建設,畢竟是乙個過境工程,過程相對比較繁瑣,每乙個細節都需要小心,如果不是100%確定,他們不願意輕易開始建設。
從那時起,即使他們有計畫完成該專案,他們也受到了大流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朝鮮都採用了嚴格的入境管理系統,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把大橋的建設放在首位。
為了保證我國人民的安全,減少與人不必要的密集接觸,更不可能把橋建好。 此外,大橋的建設很可能讓更多的人集中在有限的空間內,這無異於增加了當時的感染風險,所以當時有正當理由暫停建設。
新鴨綠江大橋建成後,他們也擔心會影響他們的邊境安全,而朝鮮與其他國家不同,一直是乙個封閉的國家,不願對外開放。
一旦兩岸新建一座大橋,是否有可能改變他們一直奉行的封閉政策? 如果這一點不解決,他們肯定不可能放鬆警惕,積極完成引橋工程。
結論:
換言之,如果新建鴨綠江大橋能夠通車,關鍵在朝方,大橋要等到他們願意領橋才能投入使用。
隨著中朝關係越來越密切,再加上雙方交往越來越頻繁,鴨綠江新橋的開通也將提上日程,所以這一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