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林淼淼、倪元瑾。
鄭夢珠當了媽媽。 4月15日,中國大陸首位試管嬰兒鄭夢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下男嬰。 31年前,她通過體外受精獲得了生命。 大學畢業後,她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工作,在那裡她感恩地回報了醫院,迎接了新生命的到來。
31年來,從中國大陸第乙個試管嬰兒到成為母親,鄭夢珠見證了中國輔助生殖技術在科研和臨床應用中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過程。
萌芽:中國大陸的輔助生殖技術有乙個艱難的開端。
體重3850克,身長52厘公尺,大聲哭泣——4月15日8時34分,一名健康的男嬰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科手術室出生。 31年前,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的母親鄭夢珠也出生在這家醫院。 鄭夢珠的誕生,不僅改變了乙個家庭的命運,也標誌著中國生殖醫學技術發展的新篇章。
世界上第乙個試管嬰兒病例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於1978年出生於英國。 20世紀80年代,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立柱教授在積累的有限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國情,開發了試管嬰兒技術。 198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的資助下,原衛生部將“試管嬰兒”研究列入“七五”國家科技計畫,張立柱教授擔任研究組組長。
1988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劉萍是張立珠團隊的一名年輕醫生。 “張立珠教授帶領我們從非常困難的條件開始,胚胎培養的實驗裝置相當齊全。 簡單。 我從醫院一路小跑到醫學院實驗室,手裡拿著乙個裝滿卵泡液的絕緣桶。 劉萍說。
在鄭夢珠的母親懷孕之前,張麗珠教授帶領團隊對一些患者進行了10多次胚胎移植,但都在不同階段都失敗了。 他們不斷研究和改善胚胎培養和移植的條件,最終取得了成功。 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第乙個試管嬰兒鄭夢珠出生。
成長:從“天生好”到“天生好”。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從1978年的“世界第一例”到十年後的“中國大陸第一例”,中國生殖醫學現已在一些領域“領先”。 2014年9月19日,全球首颱通過Malbac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篩查單基因遺傳病的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標誌著我國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技術達到國際領先地位。 世界。 引領潮流。
眾所周知,嬰兒的父親是患有單基因顯性遺傳病的患者,他的後代患上相同疾病的幾率為1/2。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教授團隊、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團隊、唐富壽教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不含相關致病基因的胚胎,夫妻倆的孩子終於擺脫了病痛。 受到這種遺傳病的困擾。
不僅是不孕不育,而且鄭夢珠出生在30多年前,我國的輔助生殖技術及其衍生技術正在轉向攻克單基因遺傳病、阻斷出生缺陷、實現優生學的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表示,已知的單基因遺傳病有7000多種,現在胚胎植入前可以對數百種遺傳病進行基因篩查和明確診斷,這將幫助更多的家庭。 實現良好的健康和良好的教育。
保護和儲存生育能力也是輔助生殖技術發展的關鍵方向之一。 “一些放療和化療會影響卵巢和**的功能。 喬杰說,在腫瘤出現之前,卵母細胞、卵巢組織、胚胎等都可以冷凍,這將給患者腫瘤後的機會。 生下健康的孩子。
理性:年齡問題不容忽視。
大學畢業後,鄭夢珠選擇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工作,目前負責病例管理。 “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想要試管嬰兒的夫婦,有些患者很焦慮,因為它可能不會成功。 我有時會和他們交談,幫助他們放鬆。 “當時有很多病人,每個人都盡力幫助我的父母,現在我可以幫助更多這樣的家庭,我很高興,”鄭說。 ”
劉萍說,輔助生殖技術最初是針對無子女和原發性不孕不育的家庭。 隨著二孩政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家庭希望利用這項技術來生二胎。 因此,醫生經常面臨相對複雜的情況,例如生育延遲、多種可能影響生殖功能的疾病疊加等。
北京市婦產科副主任于琦認為,“年齡問題不容忽視”。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與年齡有關。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在35歲以後會明顯下降,40歲以後更是如此,因為通常年齡越大,卵巢功能相對下降。 因此,技術不是靈丹妙藥,必須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