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蘋果正式宣布放棄長達十年的汽車製造計畫。 這個訊息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蘋果在智慧型手機方面的成功導致人們對其進軍汽車行業寄予厚望。 然而,事實證明,即使是像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在進入新領域時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蘋果汽車製造計畫的失敗有兩個原因,包括內部和外部。 從內部來看,蘋果在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輝煌成就,反而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毛利率超過45%,淨利潤率超過30%,蘋果在進入新領域時不得不面臨巨大壓力。 投資者預計蘋果將複製其在手機領域的成功,並保持高利潤水平,這對於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來說無疑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蘋果憑藉其壟斷的話語權,可以對最優秀的商家施加巨大的壓力,擠壓利潤空間。 然而,在汽車產業鏈中,核心業務的呼聲要強得多。 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巨頭,甚至讓很多車企不得不看臉。 蘋果想要在汽車製造領域實現高利潤,勢必會大幅減少**業務**,但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從外部環境來看,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導致歐洲對電氣化轉型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德國等國的製造業嚴重萎縮,保住就業崗位成為當務之急。 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問題不得不讓步。 歐盟到2035年禁止銷售汽油動力汽車的計畫也有被擱置的風險。 在美國,川普等人曾公開表示,將支援燃油車,打擊電動汽車的發展。 所有這些都讓像蘋果這樣想要製造電動汽車的公司的未來感到擔憂。 雖然中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強勁,但競爭也極為激烈。 如果沒有與中國產業鏈的深度繫結,蘋果很難在這片紅海中分一杯羹。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推動**鏈的去中國化,而蘋果在中國零部件佔比的增加,無疑與其既定戰略背道而馳。 各種因素的結合導致了蘋果汽車製造計畫的最終失敗。
蘋果的故事給中國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 歐美在碳中和問題上的搖擺不定,或許會擾亂新能源汽車市場。 為了避免重蹈日本氫能汽車的覆轍,中國需要提前計畫。 一方面要守住特斯拉、大眾等重點企業,另一方面也要適度放慢電動化程序,保持電動、混合動力、燃油等技術路線的平衡,避免單打獨鬥。 蘋果造車夢想的破滅,歸根結底是中美汽車乃至製造業實力懸殊的必然結果。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能會後悔沒有機會看到蘋果的產品"iPhone汽車"但它也提醒我們,任何行業的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腳踏實地,與時俱進,未雨綢繆,打造長久的事業。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