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只解決知識問題,而認知則被驅動解決行動問題。
周凌在《認知覺醒》的開頭用了三個大腦:理性大腦、情感大腦和本能大腦,它們很生動,而這三個就是認知覺醒的起源。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知行難以統一,是因為理性的大腦無法說服情緒大腦和本能大腦。
這也是焦慮和痛苦的根源,讓我們想要改善,但往往無法做到。
大師的天才在於讓三個大腦向乙個方向施加力。
這揭示了乙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我們理解了它,我們為什麼要做某事,有什麼好處,什麼是甜蜜? 當我們了解做某事的最深層動機時,我們就可以驅使自己去做。
如果解決了“為什麼”的問題,就可以讓理性的大腦說服情緒化的大腦,如果解決了“怎麼做”的問題,就可以讓理性的大腦和情緒化的大腦說服本能的大腦。
劉潤在《底層邏輯》中指出,只有了解了什麼、為什麼、如何才能將知識與行動統一起來。
把“什麼”、“為什麼”和“如何”這三個問題聯絡起來,其實是一種系統性的思考。
系統地解決什麼、為什麼、如何的問題,理性大腦、情感大腦、本能大腦會站在同乙個方向上,改變和成長不會是痛苦和焦慮,而是愛和享受。
周玲兩本書的核心就是這個。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一套系統思維。
這樣,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整個邏輯形成乙個閉環。
讓改變和成長成為享受和愛,而不是痛苦和焦慮。
這是乙個比較先進的思想。
在現代社會,不乏碎片化的知識,缺乏的是頂層的系統性解決問題的思維。
讀完周玲的《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我想起了埃隆·霍爾的《神奇的早晨》、史蒂芬·蓋斯的《微習慣》、袁立凡的《立帆四教》、《曾國藩家書》,以及馮唐的一些關於成功的書。
這些書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為人們提供了一套改變自我、提高認知、提高技能的方法,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方法和技巧,但這些書相對零碎,有的只是提供一些想法,有的只是講怎麼做,卻沒有解釋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問題, 並沒有真正為普通人提供一套有效和系統的解決方案。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些書不好,但就實用性而言,周玲的書更好,更適合普通人的改變。
**10,000粉絲獎勵計畫
像構建產品一樣,打磨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自己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周玲用三年時間創作出自己的第一部高價值作品《認知覺醒》,不是為了追逐熱點,而是為了深度提公升自己,不斷輸出,打磨產品,做簡單的事情出乎意料的刺激。
這是一種典型的基於產品的思維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
如何創造這種生命的產物?
書中給出了具體的行動計畫,可以通過“早期冥想讀寫跑”的模式來實現,持續改進,精益求精,成為具有長期價值的產品。
除了創造產品,我們還要看時代和競爭對手。
在自我**時代,想要贏,就像劉潤在《底層邏輯》中指出的那樣,你不能只比別人好一點點,你必須比別人好一千倍。
我是產品,我是IP。 該產品集構思、設計、加工、生產、出口和銷售於一體。
就像我今天在計畫說明中看到的那句話:每個人的經驗都是一本書,也就是一部作品,至於寫得好、寫得不好、寫得厚、寫得薄、寫得精彩、寫得平庸,全靠你怎麼寫,別人沒有辦法代替。
事實上,一件好作品是否是一件壞作品,取決於你獨特的自我。
對於中年人來說,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是選擇和普通人一樣,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還是尋求突破,超越自我。
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這確實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和行動指南。
產品思維是一種頂層思維,它不僅適用於工作、製造特定的有形產品,也適用於在個人生活、事業、學習等方面創造無形的作品。
這是與基於產品的思維的互補關係。
認知覺醒到認知驅動力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移動自己,那麼它是為了什麼呢?
這是乙個解決動機的問題。
這就把我們帶回到了根本問題,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同意周玲的觀點:創造價值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做對他人有益的事,為他人創造價值,以積極的方式回饋自己。
這也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必然要求。
但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我不知道我應該如何創造價值,創造多少價值。
最後,這個問題必須從認知的角度來解決。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如何充分發揮獨特性,如何更好地展現獨特性,更好地幫助他人,這就是價值所在。
周玲在書中指出,當今世界是平的,萬物互聯,只要有價值,就不用主動推向市場就能被認可。
在自我發展的時代,大家都在相互競爭,追逐熱點,但大部分輸出內容只是暫時的價值,很少具有長遠價值。
周玲的做法是,他寫一篇文章,如果判斷3到5年後沒有價值,他就會放棄,這是乙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
在當今時代,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稀缺,所以價值思維是最重要的思維。
有了系統思維、產品思維、價值思維,我們才能過上頂級的生活。
一流的生活不是奢侈品,而是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