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工程師規模已達2000多萬人,但仍難以滿足乙個製造強國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建議,要加快新時代優秀工程師自主培養改革。
工程師在中國勞動力中所佔的比例為24%,分別比美國和歐盟低約2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從製造業工程師的比例來看,中國製造業的工程師比例僅為36%,遠低於德國的232%,歐盟 14 個2%水平; 從工程師供給趨勢來看,主導產業工程師供給嚴重不足。 以上海為例,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主導產業面臨14個重點領域的175類人才。 方守恩說。
方守恩在調研中發現,造成我國優秀工程師人才缺口的原因是:一是社會對工程師的認同感不強,工程師自身榮譽感不強; 二是企業參與工程師實踐能力培訓的積極性不足; 三是工程師教育的同質化甚至錯位,工程師教育的培養模式落後,無法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給現有培訓體系帶來了挑戰。
為了加快建設一支優秀的工程師隊伍,方守恩建議:
一是加強行業帶動,營造社會氛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程師團隊。 加快現有製造業轉型公升級,帶動具有產業政策和產業需求前景的工程師人才供給。 針對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國家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支援力度。 加強和完善工程技術崗位制度,大力提高榮譽和薪酬待遇,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為工程師成為人才創造條件,營造見智、共思、拼搏、攻堅克難、創新為先的良好社會氛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程師隊伍。
二是組織建立高質量、共建共享的工程師培訓平台,強化產學合一的優秀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出台政策,將企業參與高校工程師人才培養作為企業責任,建立考核評價體系,與學校共同建立高校課程與行業培訓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鼓勵企業向高校提供科研創新的問題需求、專案來源和支撐要素,開闢產教智財權融合的綠色通道,構建產教融合智財權保護轉化機制,保護企業在產學融合中創造的智財權。教育。建立高校工程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準體系,支援高校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將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三是適應需求,建立完善優秀工程師培訓體系。 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和優秀工程師,應用技術大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技術和技能人才,職業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技術和操作人才,為各類人才的成長建立“天橋”。 同時,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STEM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建立工程教育和專業國際認證,提前做好重點領域人才培養的全球布局和儲備,做好與國際優秀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對接的工作。
作者:任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