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引擎專案 自1927年以來,蔣介石在黃埔學生的支援下,努力擴大**軍的血統和半血統單位。 到抗日戰爭中期,**軍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單人局面。
雖然**軍的大部分成員都來自同一所學校,但軍內還是有很多派系的。 在蔣介石的默許下,**軍發展了三大派系:陳誠派、胡宗南派、唐恩伯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派。
不過,還有乙個**軍單位,雖然沒有形成獨立的派系,但實力和名將的湧現,足以使它成為國民黨的頭號軍群,也就是以杜玉明為代表的第5軍。
國民黨內部鬥爭複雜而根深蒂固,軍內有派系鬥爭。 舊軍閥正式加入國民黨,仍然保持原有的領土和軍隊,等於國民黨完全接受了前軍閥的分裂。
貴國、廣東、雲南、四川、金紼等國系仍然自給自足,因此產生了一支與蔣介石血統相對的烏合之眾軍隊。 但是,蔣介石直接控制的國民黨軍隊也分派,這主要是由於舊中國政治領導人之間有結幫結派的習慣,以及蔣介石分而治之的目的,以防止某個將領的家族成為主導。
以老江對軍事力量的重視,如果沒有江主席的默許,這些黃埔學生誰敢這樣做呢? 陳成依靠自己的第十一師和第十八軍,胡宗南依靠第1師和第1軍,唐恩伯依靠第4師和第十三軍,各自發展自己的軍群。
其他人,如應欽,也憑藉他們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資格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陳成一脈、胡宗南一脈、唐恩伯一脈,基本劃分了國軍血統和編入半血統的部隊。
不過,在國民軍中,還有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那就是以杜玉明為代表的第5軍。 如果把高階將領和由他們發展演變的部隊算在陸軍單位上,那麼第五軍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第5集團軍實力強大,自給自足,有自己的“朋友圈”。
國民黨軍第5軍是一支備受重視的機械化部隊。 它成立於1938年,由原為裝甲軍的新第11集團軍成立,後來發展為第200師,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新的第11集團軍,後來更名為第5集團軍。
第5軍軍長杜玉明是裝甲兵團第一任司令員,也是第200師團第一任司令員,手下有邱清泉、廖耀祥等優秀將領。 第5軍在崑崙關戰役中表現出色,擊斃了日軍第21旅團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在遠征緬北和滇西期間,第5軍聲名鵲起,被譽為“五大主力”之一。 在最輝煌的時期,第5軍集結了國民黨軍隊的三個王牌師:第200師、榮譽第1師和新組建的第22師,這些師的指揮官是戴安蘭、邱慶泉和鄭東國。
1944年,國民革命軍新成立的第6軍,由原第5軍將領領導,參加了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的**行動,為中印公路的開通做出了貢獻。
後來,由於國內形勢緊張,新六軍被緊急空運回國,參加了湘西戰役,這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戰。 日本投降後,新六軍參加了南京的投降儀式,可見他們的高度評價。
解放戰爭期間,第5軍在華東作戰,很少遭遇失敗,華業老人一向尊敬第五軍,在淮海戰役中,我軍也將殲滅第5軍作為主要戰役目標之一。
原第5軍將領在東北戰場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鄭東國、邱慶泉、廖耀祥等人都是重兵軍長,老兵軍長杜玉明負責東北、華東的軍隊,擔任東北安全司令員和徐州“剿別司令員”副司令員。
這些將領無疑是我們黨的棟樑。
蔣介石在東北和華東戰區的精銳部隊主要由鄭東國軍團、廖耀祥軍團、邱慶權軍團等組成,都是裝備精良的美軍和半美軍,尤其是廖耀祥的第九軍,被認為是國民黨軍隊的精華。
原第五軍的將領和部隊分布在兩大戰場上,都是名將和精銳部隊,有可能發展出以杜玉明為中心的派系。
然而,杜玉明是乙個忠於蔣介石的老實人,對權力和政治不太感興趣,也沒有為了政治利益而建立派系的野心。
此外,他與鄭東國、邱清泉、廖耀祥等人的關係更像是親密的朋友,就算是發號施令,也都是以商量的口吻行事,上下之間也沒有什麼傲慢。
所以,以杜玉明的性格,不可能成為一派的掌門人。 鄭東國、邱清泉、廖耀祥都是“藩王”,兵力重,主宰一方,他們的關係讓原第五軍的高階將領都無法做出最終決定。
蔣介石態度的改變是關鍵。 過去,他默許下屬的發展,但現在國民黨卻陷入了動盪之中。 蔣老將杜玉明視為“救火隊員”,希望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幫助國民黨軍隊扭轉敗局,而不是扶持另乙個未必會失去尾巴的“王子”。
白崇熙等人在生存之刻保持中立,甚至暗中作惡,這讓老江對派系鬥爭十分憤怒。 因此,他不會允許乙個新的派系出現並留下遺產。
因此,原第5集團軍雖然強大,但從未發展成乙個獨立的派系。 原第5軍的高階將領們見到杜玉明,只稱他為“老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