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80年代出生的表妹,要是活在現在,就娶不到老婆了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3-03

王波.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

坐標位於蘇西西部農村地區。 自從進入適婚期以來,他今年特別關注村里的婚姻問題。 通過與親戚朋友的聊天,筆者發現了乙個有趣的現象:村里80後幾乎沒有單身人士,而90後有大量老年未婚男性,而且有向單身演變的趨勢。 比如村里有11個90後男孩,目前只有4個戀愛結婚,另外7個5個都過了30歲。 之所以比較那個時代的人,是因為80年代村里第一批人出去打工,90年代村里的人通過教育和工作離開了村里。 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打破了相對封閉的區域性婚姻圈,在更大範圍內選擇了伴侶。 而且在學歷方面,90後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80後。 問題來了:在類似的條件下,與80後相比,為什麼條件較好的90後很難為農村地區的年輕人選擇配偶?

首先,剩下的 90 後。

我的家鄉是江西西郊的乙個自然村落。 在提交人的村子裡,只有乙個80年代出生的男人,由於身體殘疾而沒有找到伴侶。 相反,11位90後男性中,有7位仍是單身,其中5位年過30歲,即將面臨離婚。 這五名30歲以上的男子大致如下:

WJP,1992年出生,擁有大學學歷。 常年在省內工作,收入不高。 父母從事保安和清潔工的工作,收入低,家庭條件差。 我是自由戀愛的,但因為女方家人的反對,我目前單身。

WJB出生於1992年,高中畢業後參軍,明年退伍。因為封閉的環境,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女朋友。

1993年出生的WY高中畢業後在廣東等地打工,收入不高。 我父親常年無所事事,導致家裡幾乎沒有積蓄。 這期間,我交了乙個廣東女朋友,但女方的家人不喜歡男方的家人,堅決反對。 5年前,WY回到家鄉,家人為他安排過很多次相親,但因為性格老實木訥,很多次相親都白費了。

WLP出生於1994年,大專畢業後在省內某電廠工作。 父親早逝,家庭條件不好。 他談起了贛州的乙個女朋友,他們已經到了女方懷孕談婚的時期,女方的家人不喜歡男方的家人,堅決不同意兩人在一起,逼迫女方殺了孩子。 沒有物質保障和父母雙方的支援,WLP和女友一直處於即將分居的狀態,目前同居,但短期內無意結婚。

WJ,1994年出生,大專畢業後在省會的一家造紙廠工作。 工作很辛苦,但工作不高。 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家庭條件不好。 從這幾年開始,WJ的家人就一直在為兒子相親。 結果,由於家庭條件,我一直無法找到合適的人。 WJ本人也厭倦了父母介紹的相親,於是以加班為藉口,乾脆呆在家裡過年,每次只在家度過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其餘時間都呆在工作地點。

以上5例中,除2例因參軍而續婚外,其他4例均為典型。 從這四個案例可以看出,家庭和性格原因,是農村出現老年未婚青年的重要原因。 其中,家庭因素主要表現在家庭是否有能力在市區買房(至少60-70萬元)並支付一定的彩禮(1280,000, 1880,000);性格的主要原因是男生有沒有上進心,能不能說話,能不能讓女生開心。 最弱勢的就是大家口中的農村“老實人”,不會說話,不懂女孩的心思。 上述四種情況至少佔上述因素之一,有些則同時佔兩者。 一位受訪者告訴我:“家庭條件差、沒有能力的人最難娶老婆。 ”

然而,家庭和人格並不是共同完成婚姻的必要條件。 根據作者的觀察,人格因素有時可以掩蓋家庭因素。 村里有個男人告訴我,她認識乙個個子不高,家境也不是特別好的小夥子,但性格很開朗,能說話,經常逗親戚笑,所以在婚姻市場上很受歡迎。

家庭條件差、性格不顯眼的老實人,不容易找到結婚物件,這幾乎成了常識。 但問題是,從村里的社會結構來看,這部分男性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在80後、70後等年齡階段也存在,那麼為什麼90後沒有出現,90後後村里開始出現大量的農村老年青年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有必要從90後的生活歷程和巨集觀社會環境的變化的角度來理解。

2.之後的人生歷程。

80年代,他是村里第一批農民工,典型的人生經歷是:初中畢業——在沿海城市打工——打工認識另一半——回老家結婚。 據筆者了解,第一次到這個村子打工,是90年代初,是70後幾代人的自發行為。 到了90年代末,村里的80後開始陸續到廣東、北京等地打工,80後成為村里的主力軍。 由於80後一般只有初級中文證書,所以他們出門時也只有差不多的年齡,只能從事低端的純體力勞動或學一門手藝。 比如初中畢業後,86年的阿姨去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介紹同村的姐妹們到廣東打工; 85年初中畢業後,表哥在北京四處遊蕩,學會了駁船。 工作久了,他們遇到了另一半的人生,於是回到家鄉結婚。 比如,我的表妹遇到了我來自東北的嫂子,他們在北京一起工作; 阿姨認識了我同一家工廠的嫂子,是江西人。 當然,還是有大部分人回到家鄉,在當地通過相親結婚。 與時代流動和不確定的氛圍相呼應,80後一代的婚姻屬於規則不明的“草時代”。 換言之,對於男女之間彩禮、房子等重要的“婚姻必需品”,沒有統一的規則和標準,仍然沒有明確的標準,更多的是要靠男女雙方家庭的協商。 比如80後結婚不需要在城裡買房,大多數農村男人只需要在家有一套自建房。 彩禮也不清楚,筆者的一位86歲高齡的表哥在2010年結婚時給了女方家人3萬元,並結清了好幾次,但還是欠了5000元。 姨媽嫁給嫂子的時候,她考慮到他家條件差,反正彩禮還是給小戶人家的,只是左手換右手,所以選擇不給彩禮。 總之,80後沒有統一的婚姻標準,他們沒有強烈的婚姻焦慮,結婚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筆者了解到,除了兩個80後買了房在村里工作,其他80後基本都回到了老家,結婚生子。 只有一位80後因為身體殘疾而沒有結婚。

村里90後典型的生活經歷是:高中、大專畢業——在省內打工——相親回家——少數人結婚,多數人保持單身。 村里的90後是作者的同齡人,包括作者在內有13人。 與80後相比,90後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他們都高中畢業,而且大多是大專畢業。 20多歲畢業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選擇在省內工作。 例如,94年的兩個男孩在省會南昌的一家造紙廠和發電站工作,96年的乙個男孩在贛州的一家診所做助理,三個男孩回到家鄉從事建築和機械製造。 與80後相比,他們的工資收入相對較高,大部分收入在幾千,但這些工作大多也是一線工作,工作強度高,與80後的工作沒有本質區別。 然而,90後面對的婚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相較於80後的“草根時代”,90後已經進入了婚姻市場標準化的時代:婚姻和商品一樣,標有明確的價格。 比如目前,本地婚方至少需要在市區買一套房,價值50萬元以上,平均彩禮18約80,000。 這個村里有個96歲的老爺子去年結婚了,在市區買了一套房子,彩禮70多萬元,彩禮188萬元,6萬五金,10萬多輛汽車,加上婚宴宴席,一場婚禮至少100多萬元。 更重要的是,男人和女人都明白,“市場”是談判條件的一張清晰牌。 一旦條件低落,即將落空的婚姻也將白費。 表哥跟我開玩笑說:如果我活在現在,我就娶不到老婆了。 這是農村所有青年人面臨的嚴峻現實,也是農村年長青年人產生的背景之一。

3.90年代以後農村地區出現老年青年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兩代人之間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化,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婚姻市場的相應變化。 對婚姻問題的分析必須從巨集觀的社會變化開始。 農村地區老年青年男性的病因更為複雜,相關討論也很多。 在此,筆者結合家鄉的具體情況和回國的觀察,做了初步分析。

首先,從人口規模來看,對男孩的偏愛導致了男女之間的不平衡,存在著男女多婚少的困境。 作者的家鄉是乙個典型的氏族地區,對男孩有強烈的偏好。 80年代,當地計畫生育政策並不是特別嚴格,當時超聲波技術也沒有特別發達,導致村里男女比例相對和諧,多子家庭和全女性家庭並存。 90年代以後,地方計畫生育政策逐漸收緊,長胎男孩面臨二胎被罰款和砸牆的風險,長胎女孩被允許生二胎,但三胎需要罰款。 在男孩的偏愛下,生下長生女兒的家庭,為了保證二胎是男孩,避免生三胎的懲罰,都採用B超來驗證嬰兒的性別。 大多數懷孕的女孩選擇墮胎。 比如村里70年代出生的乙個女人,第乙個孩子生了乙個女兒,所以第二個孩子開始用B超驗證,但她總是懷著乙個女孩,所以她流產了4-5次,最後才生下男孩。 在這種文化下,當地有句諺語“第乙個孩子是女孩,第二個孩子一定是男孩”。 在重男輕女和人工干預的影響下,村里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作者的90後同齡人只有4個女孩,而男孩則有11個。 採訪中,大家都反思道:“現在身邊沒有女孩子了。 這種說法,其實是婚姻市場中男女出生比例的體現。

其次,在人口素質方面,在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處於社會弱勢地位的男性受到擠壓。 社會學上有乙個經典的理論叫做擇偶梯度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說男人在擇偶時往往會找到收入和地位都比自己低的女人,而女人則相反。 這種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農村單身現象的存在: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村女性可以向上選擇配偶,而處於社會底層的男性找不到地位比自己低的女性,所以被拋在後面。 作者發現,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放大了擇偶的梯度效應。 這也是農村地區老年男性出現的乙個重要原因。 80後一般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典型的模式乙個在機械廠,乙個在電子廠。 雙方在收入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在地位上沒有本質的區別,也沒有人不喜歡任何人。 現在的90後,不管好壞,至少都有大學學歷。 但教育的好處對男性和女性來說是完全不同的。 大專學歷的男生只能在工廠和建築工地工作,而女生至少可以從事低薪白領工作,比如幼兒園老師、**空姐、法院編外助理等。 這些工作都是機構或半機構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由於穩定體面的特點,對女性在擇偶時是乙個優勢。 因此,他們普遍對另一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麼是高薪,要麼是體制內的公務員。 農村地區的年輕人顯然無法滿足這一條件。 因此,我們只能找到不同年齡組在社會意義上條件更“差”的女性,例如第二次結婚和殘疾的女孩。 問題是,這群女性也是少數,大多數男性還是找不到匹配物件。

第三,婚姻比較推高了婚姻成本。 婚姻不僅是小家庭的私事,也是因其社會屬性而備受大家討論的公事。 圍繞彩禮、房子等婚姻事項的競爭,成為熟人社交面子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男方來說,女方的條件越好,不僅能幫助自己在婚姻市場上獲勝,還可以在鄰居中展現自己的經濟實力。 對於女人來說,男人給的條件越好,既滿足了父母對女兒好好生活的簡單願望,也滿足了炫耀的資本。 熟人社會是乙個沒有秘密的社會,所有的婚姻資訊都成了村里公開談論和評價的資訊,成為競爭的第一場,每個家庭都不受其影響。 一旦某個家庭結婚並發出最好的訊號,後來結婚的家庭就要乙個接乙個地跟進,以便在競爭狀態下幫助兒子。 結婚的成本在**和比較中增加。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在抖音等**的宣傳下,這種對比評價越來越超出村里的範圍,範圍更大。 比如回家的時候,我發現媽媽的抖音經常出現在某個地方,上面有天價的彩禮資訊。 這種資訊極大地刺激了父母的神經。 就像風向標一樣,這些新聞資訊可能會告訴父母:“有些地方已經38歲了8萬塊錢,不努力就別想娶媳婦了。 事實上,網際網絡上的資訊在不知不覺中擴大了家庭參與婚姻競爭的範圍,放大了父母的焦慮,也推動了學齡家庭的父母向更高層次的開放。

第四,在以上三點的綜合作用下,女方在婚姻市場上具有非常高的議價能力。 簡單來說,農村婦女可以選擇男人,談判條件,但農村男人不可以。 一位受訪者說:“現在農村的老婆根本不看女人的家庭狀況,女孩也不用擔心嫁人。 同時,這種議價能力也成為農村婚姻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隨著教育城鎮化和農村婦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婦女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很強的動力去城市生活和教育子女。 因此,在城市裡擁有一套房子成為結婚的必備選擇。 除此之外,筆者還發現,農村婦女的生活方式現在已經完全城市化了。 上面提到的乙個去年結婚的年輕人,因為城裡的新房子沒有裝修,他的妻子嫁給他後,他暫時住在村里。 於是,她經常讓老闆開著公車去城裡和閨蜜們玩。 90後,城市化帶來的高昂婚姻成本和女性的高議價能力,不斷擠壓著農村地區的普通青年男性。

相關問題答案

    紅色先鋒王鶴博的傳奇人生

    睡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王河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批葬於此的革命烈士之一,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早年,他窮困潦倒,卻在革命的道路上閃耀著光芒,成為工人階級的傑出領袖。王賀伯的堅韌 堅韌和革命信念鑄就了他不朽的英雄形象。王河伯的一生跌宕起伏,年出生於福建福州的乙個貧困家庭。少年時期的艱辛並沒有阻止...

    豪華SUV暴跌,分別下跌57萬輛和80萬輛至23萬輛,配備2 0T四輪驅動和一流的動力

    下面這兩款豪華中型SUV真是紅眼眶,不僅 配置不打折,如果你在事業上公升的時候急需一輛車來挽回面子,那麼這兩款在品質和實用性上都是良心的典範,尤其是最後一款,比寶馬X降價更狠,從萬一路到萬,開始非常划算。首款寶馬X在外觀上也展現了寶馬家族風格的設計風格,既運動時尚,又有一種霸氣的風格,讓你不會厭倦,...

    紅色英雄王建安與戰友們恩怨交加,授予爵位,波折曲折,最後的不平凡人生

    前言 年,汪建安數月未杳音訊,戰友打聽其家屬,卻得知王建安已去世。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作為開國大將,王建安的葬禮如此鮮為人知,為何如此低調?這一切,都源於他和許世佑之間的 愛恨情仇 .與徐世友的 愛與恨 紅軍長征結束後,我們黨培養了具有很強軍事理論的將領,包括王建安 許世友等。由於歷史原因,許世友...

    王菲謝霆鋒戀情公開!張柏芝的心並不震驚

    王菲與謝霆鋒談戀愛時,兩人高調秀恩愛,面對壓力,他們堅定地選擇了在一起,引發了兩人新戀情的熱議。作為天后級別的歌手,王菲擁有廣泛的人脈和資源,但在感情的道路上,她卻過得很艱難。兩段婚姻以離婚告終,獨自撫養女兒,王菲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人陪伴她,謝霆鋒作為演員,事業有成,但他也經歷過一段失敗的婚姻,獨自照...

    在《這條街6》的總決賽中,“一波王彈”沒人參加,但王一博的粉絲來了

    這!是以直播形式播出的 街舞 總決賽,除了丁成鑫 吳建豪 朴在凡之外,三位常駐隊長,以及三位老隊長張藝興 韓庚 王一博也都回到了這個舞台,帶來了隊長的表演。舞台上的節目精彩紛呈,台下的觀眾也吸睛,每個家庭的粉絲都在用燈光招牌為自己的偶像加油,其中王一博的粉絲綠配色最為突出,幾乎佔據了全場,不得不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