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雨辰.
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鉅等一系列挑戰。 應對這些挑戰,必須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體系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把能源科技及其相關產業培育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公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素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進一步構建新能源基礎設施網路,推動電網基礎設施智慧型化轉型和智慧型微電網建設,提高電網接受、配置和調節清潔能源的能力。
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展了第十二次新能源技術與我國能源安全集體研究。 中共總書記在主持研究時強調,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社會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 我們要順勢而上,為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努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關係到國民經濟和民生,是一時不可忽視的“國家偉人”。 1973年,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能源安全問題開始得到人們的認識,20世紀初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導致世界石油短缺和油價飆公升,引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74年國際能源署成立後,正式提出以穩定和穩定為中心的能源安全觀,西方國家制定以能源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全球化程序的加快、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環境問題,確保能源可靠成為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以增加經濟競爭力和減少環境退化。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如何切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切實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首要問題。 特別是在“兩大大局面”加速演進、深度互動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推進我國新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安全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4億千瓦,佔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50%以上,歷史上超過火電裝機容量,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近40%。 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超過10億千瓦,佔全國發電機的三分之一以上。 風電和光伏的年度新增裝機量翻了一番,接近全球年度新增裝機容量的60%。 風電和光伏行業關鍵零部件產量佔全球70%以上,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產量佔全球市場的70%以上,光伏多晶矽、電池和元件產量佔全球80%以上。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新能源的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中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發展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應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鉅等一系列挑戰。 一方面,新能源鏈的安全性依然突出,尤其是關鍵礦產(鋰、石墨等)和關鍵因素(晶元、軟體等)的安全性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現階段大規模儲能尚未取得突破。 隨著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成為支撐能源系統的主要能源,許多地區燃煤發電機組將進行深度調峰,對發電效率構成挑戰。
應對這些挑戰,必須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體系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把能源科技及其相關產業培育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公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素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時,要適應能源轉型需求,進一步構建新能源基礎設施網路,推進電網基礎設施智慧型化轉型和智慧型微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受、配置和調控能力。 加快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支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
因此,要統籌新能源發展與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規劃,注重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統局與地方、先與市場、能源開發與節約利用的關係。 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推進轉型改革,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加強能源國際合作,以更好的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更大的努力打造新的優質生產力。要把新能源技術創新推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沿。(李玉辰).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