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詞。我知道很多道理,但我仍然無法過這種生活
這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好像我們了解了很多生命的真諦,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過上理想的生活。
然而,我們是否曾經深入思考過,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了我們認為自己理解的真理? 如果我們對某些真理的理解只是膚淺的,沒有付諸實踐,那麼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我們怎麼能責怪這些真理的無用呢?
在我看來,判斷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乙個真理的方法,就是我們是否遵循它。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某個真理是有價值的,我們就能看到這個真理所能帶來的好處,而這個好處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它付諸實踐呢?
當我們對正確的真理表現出懶惰的態度時,這實際上是我們認知不足的標誌。因為我們看不到“不偷懶”能帶來的巨大好處。
我見過很多人以懶惰為藉口,好像只要勤奮就可以改變一切。 我上大學的時候,暑假的時候,親戚們會把孩子送到我家,希望我能幫他們做功課。 很多時候,他們會告訴我,“我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好,但老師說他很聰明,但他很懶惰,不努力。 “可是,真的只是因為懶惰嗎?
有人說,孩子不願意工作,因為他們缺乏自制力。 這確實是乙個原因,但缺乏自制力的根本原因不正是缺乏認知能力嗎? 孩子們不願意在學習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因為他們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或者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學業成績與未來預期結果之間的密切聯絡。
如果你一點知識都沒有,你怎麼能聰明呢?
再舉個例子,如果有人願意出錢1億,讓你每週讀兩本書,每天早上5點起床跑乙個小時,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9點,然後進行乙個小時的深度思考,只要你堅持十年,這1億就是你的了。 相信面對如此誘人的獎勵,很多人都能堅持下去。
但是,如果沒有人提前和你訂好這個億的協議,只是告訴你這樣做可以賺很多錢,那麼我相信99%的人可能都堅持不下去了。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的認知都看不了那麼遠。 當回報在他們眼中不存在或不明顯時,他們的動力就會減弱,表現出所謂的“懶惰”特徵。 然而,在別人眼中,未來的回報是清晰可見的,所以他們選擇努力工作。
現在,你還能說你天生懶惰嗎? 懶惰其實並不是一塊遮羞布,它只是反映了你和別人在認知上的差距。 懶惰、放縱和缺乏自制力都源於認知侷限
告別懶惰
我們是否在與特定事物相關的行為中表現出懶惰,取決於我們對該事物的看法。 當我們正確理解某事的性質、風險、成本和回報時,我們是否採取行動取決於這個綜合分數的優先順序。
優先權是一種主觀決定。 有些人的門檻很低,對他們來說,只要事情的重要性達到60分,他們就會全力以赴。 對於其他人來說,只有當事情的重要性達到 90 分時,他們才可能採取行動。 所以,對於那些門檻高的人,如果他們想堅持做一些不那麼積極的事情,我有以下建議。
分解任務
當我們面對一項龐大而複雜的任務時,很多時候我們會氣餒,並有放棄的想法。 但是,如果我們學會將這個大任務分解成更小的任務,整個過程就會容易得多。 因為每當我們完成一項小任務時,我們都會從中獲得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就像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直到整個大任務完成。
放大後果
有時,我們可能缺乏動力,因為我們忽視或低估了任務的後果。 但實際上,每一項任務都有其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意識到未能完成一項任務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時,我們自然會更加努力地完成它。 例如,一項未完成的任務會影響整個團隊的績效,進而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自然會更加珍惜每乙個完成任務的機會。
犒賞自己
人腦和動物腦具有相似的機制,都需要一些外部刺激來驅動行為。 因此,為自己設定一些階段性的獎勵是非常必要的。 這些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最重要的是它們與任務密切相關。 這樣一來,當我們想要獲得這些獎勵時,我們自然也想要完成任務。 這種將任務與獎勵聯絡起來的方式使我們能夠更有動力完成任務並享受完成任務的過程。
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你克服懶惰,擁抱成功。
跟著我,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