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讀了一篇關於禁菸**的博士文章,一篇關於治安微觀生成機制的研究——以L縣“春節禁煙花爆竹”專項行動為例,文章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分析了春節禁燃放煙花爆竹的深層邏輯:
春節禁燃放煙花爆竹:這是一場現代反抗傳統的“戰爭”。 社會的進步總是發生在現代性和傳統的繼承中。筆者對春節禁燃放煙花爆竹背後的深層邏輯做了非常準確的概述。
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現代與傳統的“戰爭”往往是基層治理的焦點和痛點,必然導致上層與底層的“決裂”。
在基層實踐中,現代性與傳統的爭論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上面提到的“春節禁燃放煙花爆竹”,到網路上的“稻草禁燃問題”,再到一些改變風俗習慣的工作,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傳統”與“現代性”的衝突,一直飽受爭議和質疑。
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衝突在於,有些東西是“傳統”的,是糟粕、壞習慣,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或現象,而現代的行為,或者說對某些傳統事物的禁止,是“文明”。
此外,現代傳統的“戰爭”有時涉及一些基本問題或倫理問題。
當然,其中有很多科學的東西,簡單地把它們劃分為“傳統”與“現在”的衝突是不科學和不合理的。
傳統似乎意味著落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比如我們面前女性纏足的傳統,就是落後的,需要對這種傳統的“落後”和“糟粕”進行干預和治理。
然而,落後與文明之間的傳統是“糟粕”還是“文化傳承”,似乎很難界定。
比如秸稈焚燒是被禁止的,有人認為焚燒秸稈汙染大氣,容易引起火災,是一種落後的耕作方式。 人們還認為,焚燒秸稈有利於施肥,殺死病蟲害,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而且,很多人認為,經過這麼多年的焚燒秸稈,近幾十年來已經形成了空氣汙染。 也有人認為,“先人傳下來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科學可能還沒有發現”。 由於這些原因,許多人質疑禁止焚燒秸稈。
再比如春節煙花爆竹,有人認為這不僅汙染大氣,而且容易引起火災,還容易傷人,尤其是在當今的大城市,不適合燃放煙花爆竹。 也有人認為,在春節、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期間,中國人有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如果過年不燃放煙花爆竹,似乎就沒有了“年味”,“年味”就消失了,我們就會逐漸失去乙個傳統的“節日”。 甚至有人說,搬出煙花爆竹可以驅除瘟疫。 很難分辨它是文明的還是落後的。
再比如改風俗的工作,有人認為改風俗有利於消除封建思想,可以有效防止比較,這很有意義。 但也有人會反對,似乎風俗的改變沖淡了“孝道”的文化。
許多人為了捍衛“傳統文化”,會用各種方式手段抵制“現代化”或抵消“現代化”的影響,去“討價還價”,做到“上有政策,底下有對策”,使基層難以有效貫徹落實,形成基層治理的一大痛點。 管理嚴格,容易引發“抵制”,管理鬆懈,容易被“追責”,導致基層進退兩難,陷入尷尬的治理困境。
比如禁止焚燒秸稈,白天不准焚燒,晚上偷偷焚燒,田地不能24小時監控,但如果村民焚燒秸稈,就不找,相應的村幹部甚至鄉鎮幹部都會受到處罰。
再比如禁燃煙爆竹,這比較難管控,單靠一些城管、公安等執法力量,很難實現專時監控,如果靠社群、村里,似乎已經成了得罪人的問題,尤其是在紅白相間的儀式上。 甚至有地方用“氣球”代替鞭炮聲,還有**鞭炮音響,似乎是一種“聲”的抵抗力。
還有換習俗的問題,這也是乙個大問題。 禁止和許可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 對於具體的執行過程,遺囑執行人的權威性是很考驗的。
現代化和傳統沒有天然的對立,甚至兩者在某些方面是統一的,都在維護著社會的正常“秩序”。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被稱為“傳統”,傳統在某種意義上是過去的“現代化”,沒有必要製造人為的“分離”。
同時,現代文明並非建立在對傳統的拒絕和強制改造的基礎上,“社會進步總是發生在現代性和傳統的繼承中”。 人們傳統習俗的形成是幾千年行動的結果,有些習俗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不是乙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與人們進行有效的對話和溝通,對於傳統中不符合科學的部分,給予科學的解釋,找到現代與傳統的“交匯點”, 這樣才能令人信服。這也是人民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軟化人民“反抗”的手段。
只有這樣,基層才不會陷入治國理政“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