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是為了更好地向前邁進。
作者:陳心怡。
2024年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本科生(目前在河海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指導老師:謝宗貴。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作者的感言。 感謝“青年談話”欄目賦予年輕人發言的權利,傾聽他們的聲音。 雖然我們的觀點可能還不成熟,但我始終相信,好的新聞評論可以傳遞情感的溫暖,展現理性的鋒芒。 我會在評論寫作的道路上保持初心,也祝願《青年談話》欄目越來越好。
在人間煙火中感受生活的溫暖。
作者:楊瑞林。
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2023級本科生。
指導老師:趙一波。
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作者的感言。 “它給了年輕人乙個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在這裡,我們攪動渾濁純潔,斥責方玄;在這裡,我們志同道合,心連心。 我們期待更多的同行積極參與到評審和寫作中來,期待更多有見地的青年聲音。
要正視年輕人的需求,請先看看年輕人。
作者:陳強。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現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後)。
指導老師:任夢山。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
作者的感言。 在社交網路時代,使用者生成內容的邏輯和瞬息萬變的傳播環境,使得公共表達往往陷入兩難境地。 “青年談話”欄目為年輕人提供了乙個認真表達自己、深入思考的平台。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時代變遷,培養對家國的感情。
酥脆但不脆弱,在自嘲中擁抱生活。
作者:李梅。
2024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
主管:林曹。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教授。
作者的感言。 網際網絡既“尖銳”又方便。 在海量的資訊中,我們很容易習慣性地通過搜尋引擎快速找到現成的答案,並利用零碎的資訊和他人的見解,拼湊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新聞評論是如此珍貴,因為它讓我們抵制不假思索的麻木,保持質疑的勇氣,阻斷思維的慣性,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
人工智慧不是“**素養是關鍵”。
作者:李慧倩.
2022 碩士研究生,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科技學院。
指導老師:鐘柏昌。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作者的感言。 新聞評論不僅要有嚴肅的態度,更要生動活潑。立足新聞事實,結合專業知識,找到獨到的評論視角,表達新時代年輕人的獨立思考,是我評論寫作的方向。 我會積極思考,深入實踐,期待與“青年談話”欄目一起進步。
社會實踐要深入中國農村。
作者:杜佳琪。
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2022級碩士生。
指導老師:韓立新。
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作者的感言。 評論寫作是乙個不小的挑戰,從分析事件確定寫作角度,到合理有序地安排論點,再到適當使用話語語言等,考驗著思考和寫作的能力。 批評寫作沒有捷徑可走,應該建立在大量的閱讀、思考和實踐練習的基礎上。
“用愛學習”也是不能缺課的。
作者:周紫月。
2022 習交通大學新聞學院與新**博士生。
指導老師:林洋。
習交通大學新聞與新新聞學院教授。
作者的感言。 對我來說,批判性寫作是乙個“感覺”和“知道”相輔相成的過程。 “情境共情”是評價的基礎,將自己代入熱點現象的情境中,從同伴的角度與之共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事情的前因和原因“知覺提公升”是理論的關鍵,移情之後,需要快速離開現場,提煉理論要點,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
學會大膽,告別無效的社交。
作者:盧曉寧。
2024年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指導老師:曹東波。
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作者的感言。 新時代的青年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樂於表達自己,不斷增強向全社會傳播青年聲音的信心和雄心,堅持用文字凝聚雄偉的思想力量。 我們期待未來在“青年對話”平台上與更多的年輕人共同成長。
告別零和博弈,在學習中追求雙贏。
作者:劉暢。
他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21級碩士生。
指導老師:董天策。
重慶大學數字與通訊研究所所長。
作者的感言。 對於年輕的大學生來說,批判性寫作可以成為一種修身養自己的方式。 在這個寫作過程中,導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撥開了批評和寫作的迷霧。 批判性寫作需要獨立思考,以現實問題為寫作出發點,同時把握問題本質、科學分析和認知提公升作為寫作主線,表達新時代年輕人的思考。
警惕虛擬社交的潛在風險。
作者:劉浩淼。
他是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生。
指導老師:郝鵬展。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
作者的感言。 線上社交網路在滿足年輕人發展需求的同時,也引發了認知侷限性等問題。 這篇評論的寫作是乙個深入思考的過程,年輕人應該在網上和現實互動中把握尺度。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幫助現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青年談話”欄目的寶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