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或缺的先鋒力量,是與新時代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 偉大的使命和廣闊的空間,不僅是人生的邂逅,也是對年輕人的人生考驗。 在網際網絡環境下,各類資訊不斷湧現;**現場,錯綜複雜的熱點新聞“你唱我現身”。 至於年輕人,他們甚至一次又一次地被置於“聚光燈下”,接受大眾的審視和討論。 如果我們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就應該給他們表達自己的空間,傾聽他們要說的話。
2024年,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40多所高校的100餘名學生將齊聚“青年訪談”。 也正是在這位大學生經歷嚴肅新聞評論寫作的舞台上,我們才能一次次地了解年輕人,發現他們思想的閃光點。
評論寫作的競爭不僅僅是靈感和寫作,更是更深層次的知識積累。 通過100多條評論,我們很高興地發現,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帶來了不同的專業視角進行深入思考。 他們努力抵制思維的慣性,拒絕隨波逐流,在公共場合用鼓舞人心的短評來表達自己。 例如,針對“如何度過大學時光”這個普遍性問題,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巧妙地運用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機會成本、巨集觀環境等概念來分析問題。 他提出的“善用經濟思維規劃大學生活”的觀點頗具創新性。 當“有問題就找AI”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新習慣時,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科技學院的同學們敏銳地抓住了數字素養教育的本質問題,從教育的角度提醒大學生,人工智慧的使用要以素養為基礎。 這些思維的火花尤為珍貴,表明青年大學生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融入分析和論證中,而不是用優美的修辭堆積文章。
年輕人敏感而體貼,在炫耀個性的同時,也容易陷入情感泥潭或壓力的陷阱。 批判性寫作賦予他們超越情感、理性看待世界的力量。 2024年,“脆皮大學生”“做個廢物也沒關係”“孔一姬脫不掉的長衫”等大學生聲音來來去去,討論“考考”、主動選擇推遲畢業、“精神老人”、“尋找”錯位機會“等與青年群體相關的現象。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當今年輕人的行為選擇?在“青年談話”這個平台上,年輕人自己給出答案。 “面對年輕人的需求,請先看看年輕人”的背後,不僅是年輕人拒絕說教沒有營養的“爸爸”,更是期待構建乙個不同群體相互尊重的理性社會。 《不能讓“特種兵旅遊”陷入盲目跟風》《推遲畢業的代價要再衡量》等作品,反映了大學生面對一些群體現象時的謹慎和冷靜。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與自己和解,更好地前行》、《告別零和博弈,在學習中追求雙贏》等作品中,年輕人在面對壓力時自我調整、自我和解。 這些都彰顯了年輕人生活的韌性和韌性。
在評論和寫作的過程中,年輕人也在建構和審視自己的自我價值。 跳出自言自語的小情緒,他們積極擁抱這個多元的世界,渴望在思想的廣闊土地上扎根。 在與導師、編輯交流寫作的過程中,積極關注社會,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傳遞“啄木蟲”等年輕人的正能量。 “社會實踐要深入中國農村”、“雙向奔波中創新國潮美學”、“學習作風的建設要有情懷、有溫度”“在人間煙火中感受生活的溫暖”......這些聲音不僅具有情感溫度,而且具有理性的深度,並且具有向上移動的力量。 正如有同學所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我試著把自己代入熱點現象的情境中,站在同齡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可見一顆純潔的心。
年底,編輯部邀請了新聞院校的20多位專家,通過投票選出了《青年談話》的10部優秀作品,最終由編輯部評審,最終與讀者見面。 同時,我們邀請了一些學生分享他們寫作背後的故事和他們獲得的一些小見解。
時間如金,感謝大家在2024年與《青春對話》所有作者見面,感謝他們的導師對專欄的支援,讓我們從另乙個角度去閱讀和理解年輕人。 我也期待2024年,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在《青春話》的舞台上與我們碰撞。
作者:劉宇)。